Skip to content

【透析】善用數據抗疫   才是挽救香港的出路

透析Analysis透析Analysis透析Analysis透析
已複製到剪貼簿!
馮樹仁
最後更新︰2022–09–22 08:58

近期香港政府放鬆了抗疫措施, 減少了一些入境限制,除了在8月12日開始縮短海外抵港人士酒店隔離日數,由7日變成「3+4」,即3天酒店檢疫及4天家居醫學監測,在9月9日,政府再宣佈了取消機組人員到港後隔離的需要。為何其他旅客,包括商務人士,還要繼續受到限制呢?

近日,多家傳媒引述消息人士指,政府已經同意解除海外入境隔離規定,昨天(20日)特首李家超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並沒有證實這項決定,但指出新冠確診數字下降,政府正積極研究是否有空間調整經機場抵港人士的檢疫安排,會盡快作出決定和公布。特首的發言反映政府的抗疫政策一個根本問題,就是並非基於科學數據,而引致一種猶豫不決的態度。這個問題是本文的主旨,將會在文章裏面詳細討論。
 

昨天(20日)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說,新冠確診數字下降,政府正積極研究是否有空間調整經機場抵港人士的檢疫安排,會盡快作出決定和公布。圖片:政府新聞網


各國通關經濟開始復甦  香港持守入境限制經濟受重創

疫情爆發後,兩年多以來政府在整個疫情期間,一直跟從中國嚴格的清零政策。雖然沒有完全封城,但都有嚴謹的旅遊限制,以防止輸入個案。很多國家初期都有類似的限制,但從6月開始,美國、英國及歐盟國家都已果斷地放寬,一次過取消所有相關的旅遊限制。隨後,其他國家也陸續放寬,澳洲政府自7月起,入境旅客無須提供疫苗接種證明,亦不用進行檢測。同月31日起,入境新西蘭人士在到埗後檢測為陰性均無須隔離。新加坡由4月起已取消符合條件的旅客的入境隔離檢疫,再在8月29日免除未完全接種疫苗入境人士的7日隔離規定,另外除公共交通及高風險場地如醫療設施外,取消室內和戶外戴口罩規定。7月1日起,泰國取消遊客入境後隔離規定,旅客入境後亦不需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

雖然香港在過去兩個月來對入境限制有所放鬆,還未與外國看齊,未完全對外通關。現時來港或回港人士,來港前都要進行核酸檢查,抵港後還要強制隔離及進行多次核酸檢測。香港的經濟是外向的,商務旅遊是重要的一環,但持續的入境限制為旅客帶來不便,冷卻商務人士來香港的意欲,已經為香港帶來沉重的經濟打擊。以剛舉行的「香港鐘錶展」為例,往年有大概800個香港及外國的參展商,當中很多是外國買家,今次卻只有155個參展商,其中只有62間為海外公司。香港的鐘錶產品主要是靠出口的,沒有外國買家來港購貨又有何作用呢?香港本身就不是一個內循環的經濟體,需要實質的經濟活動承托,例如外來投資和出入口貿易,就算有消費券作經濟催化劑,只能夠如「撻火」一樣,個爐無氣又怎「撻」得著呢?

今年自一月開始,港府以階段性方式放鬆限制,強制隔離由最長的21日,減到14天,然後七日,再減到現時的強制隔離四日三夜,然後進行自我醫學監察四天。航班「熔斷機制」亦自七月起暫緩,但何時取消仍然無期。究竟是政府受輿論壓力,才以「擠牙膏」式的放寬入境限制,抑或是有計劃地潛序漸進,我們不得而知。

相比其他國家重新開放下,經濟開始復甦,香港經濟遭受重創,人才流失加劇。

新加波自8月29日起擴大放寬防疫措施,包括免除未完全接種疫苗入境人士的隔離規定,取消室內和戶外戴口罩規定。圖為在魚尾獅公園拍照的民眾。圖片:網上

從6月開始,美國、英國及歐盟國家都已陸續果斷地放寬防疫措施,一次過取消所有旅遊限制,不但歐洲的人民生活已經復常,在戶外無須帶口罩,大型運動會也得以舉行。圖為八月筆者參加在法國舉行的一場超級馬拉松比賽,參加者都無須在戶外帶口罩。圖片:馮樹仁


死亡率低至0.097%  專家籲邁向復常

週一(19日)袁國勇等四位港大專家發表聯合文章,指出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的毒性大大降低,傳播力雖進一步增強,但本港現時疫苗接種率高,加上第五波疫情有大量市民曾自然感染(估計現時超過95%香港人口具防重症免疫屏障),受感染的機會還是大大降低,且出現重症及死亡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近月死亡率已低至0.097%。專家強調,本港絕對有條件實現以檢測代替隔離的「0+7」方案,即入境人士毋須進行酒店檢疫,只須進行七天醫學監測,甚至更進取的方案,「加速邁向復常」。這也是商界近月的強烈要求!

然而,政府仍然對向外通關猶豫不決。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剛過去的星期六在電台節目中透露,港府正向放寬入境檢疫的方向前進,正檢視數據,積極考慮「0+7」安排,但卻未有提供時間表。盧局長曾多次強調不能將香港和其他地區直接比較,說所有決定都是要「視乎本地情況及數據」而作出。對於這兩點筆者完全同意。可是,死亡率大大降低的數據已經擺在眼前,政府的政策仍然沒有配合而對外開放,政府真的如局長所說正在運用數據來防疫嗎?

筆者觀察到政府針對新冠的防疫政策不單是過於保守,即使見到經濟快速下滑,仍然優柔寡斷,還是沒有方向性及持續的策略,好像是受壓一點,就做一點。到現時為止,政府官員仍然沒有提供放鬆入境決策的標準,可能他們也不知道可以用什麼標準來作決定。歸根究底,問題出於香港政府抗疫並不是看數據而行。

9月19日,政府專家顧問、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及另外3名港大專家發表聯合文章,指由去年底至今年9月中,第五波疫情的病死率為0.59%,但6月起至9月中的病死率已下降至0.097%。專家團隊估計現時超過95%人口具備防重症免疫屏障,再出現今年初的爆發機會很微,認為本港絕對有條件以檢測代替隔離,甚至更進取的方案,加速邁向復常,圖片:法新社

抗疫不看數據  政策舉棋不定

如何得知?首先,抗疫政策看的不應該是整體的感染數據,而是輸入個案的影響。現在輸入個案極低,大部份感染也是本地的,因此實施旅遊管制與否也無助於控制純粹本地的感染。

可是,政府的決策彷彿純粹是看著每天的感染人數,要等到人數下降而持續不上升時才行動。這種「憑着感染數字來決定開關與否」的策略並不科學,做法如同滯後的經濟數據,知道時經濟已可能返魂無術。就算政府已經有前瞻性,推斷了下一個高峰期何時才過,才放寬入境,也並非可持續的方法。大家都明白到繼續「動態清零」,也不代表沒可能再有下一波。長期擔憂一個負面的情景,只會沒完沒了。

政府這種想法在特首李家超昨天(20日)對傳媒的發言已經表露無遺。他表示,因為新冠確診數字下降,指本港昨日錄得六千多宗確診個案,政府正積極研究是否有空間調整經機場抵港人士的檢疫安排。「政府各部門正積極研究,確診數字下降給予我們哪些空間,針對機場抵港人士檢疫安排有甚麼空間作出甚麼調整。各部門正積極研究,我們會盡快作出決定。」他說。這段說話明顯表達政府的政策是:確診數字下降,就會有放鬆入境限制空間,如確診數字上升就不會考慮了。

他接着說:「在我們管控疫情走勢的情況下,我們給予最大空間,讓香港聯通世界,我希望部門部署任何安排時,都要有序,確保每次安排均順利,以及將風險減至最低,並將有關人士的方便度增至最大,我盡量希望不需要走回頭路。」這段話反映政府的政策是看着疫情的走勢,即確診數字高低,而不是全體市民的免疫力、病毒的傳播能力、感染後的重症及死亡率等數據,他說「希望不需要走回頭路」這句也反映政府由於是看着確診數字,所以對未來政策也不肯定。這解釋了為何政府對於如何控制疫情常常舉棋不定,政策沒有前瞻性,是因為他們是看確診數字,而不是科學數據。

政府另一個關注點是香港醫療系統的承擔能力。早前機組人員輸入Omicron,導致大爆發,病床多到要放到戶外,連停屍間也不夠,仍然歷歷在目,相信這個情景一定令政府及護人員對放鬆限制卻步。筆者在大學任教的醫院管理課程的一位學生是醫管局的高層經理,他私下對我說,由於新冠疫情初期香港處理得非常好,因此第五波時醫療系統未有準備好接收大量病人,才有這樣的經歷。可是現時情況已改變,經過第五波的經驗,醫管局的應變能力已有所提高,再加上變種病毒Omicron的重症及死亡率比以往低,因此如當局取消入境旅遊限制,而引致輸入過案,入院的人數也會在可應付範圍內。無論如何,雖然艱辛,本地醫療系統是有足夠能力應付今天的疫情的。

昨天(20日)特首李家超在會見傳媒後在個人Facebook發帖,指出「近期疫情有回落跡象,各部門正積極研究抵港人士檢疫安排的調整空間」。圖片:李家超個人Facebook


政府需以數據分析  訂立防疫政策 

筆者建議政府更仔細地檢視數據,從而清晰地釐定通關的門檻。現時流傳病學家已運用電腦模型來推斷疫情的趨勢,政府可以更全面及針對性地運用數據,作多些情景測試(scenario testing),來顯示不同放寬限制(甚至包括最近特首提出的逆向隔離)的效果。政府也可以進行壓力測試(stress testing)來模擬醫療系統對不同情況的承受能力。

為了衡量不同的抗疫方案如何影響經濟,政府可以檢視不同的入境限制,例如只要求入境人士來港前作核酸檢測、到港後要求三天強制酒店隔離、以及完全不需要隔離等,各自對經濟的影響,以便針對性地抗疫。政府也可以用人工智能,推斷香港經濟可維持多久才崩潰,以作取捨。

據近日傳媒報道,有政界中人估計政府會在九月提出0+7方案,據聞,醫務衞生局正研究實施細節,同時考慮取消外地入境旅客上機前所需的核酸檢測。坊間揣測李家超昨天會見傳媒所說的「積極研究」發言是「至今最強烈的跡象,表明香港正計劃加入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區的行列」。如果實行,這將會是放寬入境的第一步。未來日子,香港需要與國際看齊,全面對外通關挽救經濟。要行出這一大步,政府需要用數據支持它的行動,這是最有力的證據,能夠頂着各方的反對壓力,勇敢走出去。

總括來說,數據其實就是最好的防疫準則。筆者呼籲政府盡快運用數據作為標準來制定策略,令防疫政策以科學為依歸及有前瞻性,代替現時沒有方向的左搖右擺,最終以對外通關為目標。需知道不與外地接軌,就變了一個逃避的政策,經濟不可能無了期的不重啟。如再待一段時間,不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將會失守,無數的中小企繼續倒閉,失業率將進一步上升,無數家庭無以為生,將引起極大的人道問題。


馮樹仁
常被喻為「非典型」醫生,是一個喜歡不斷思考和學習的大學講師,也是一個勇於嘗試的人生教練。


相關文章: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探索更多與此主題相關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中肯持平|分明
中肯持平|分明
Fair and Impartial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