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坑西重建事件,很多人對居民的妥善安置要求有誤解,當中有個人的原因,也有社會內在的原因。
個人的原因是,不少人受到有意“帶節奏”傳媒輿論的影響,看了資料後,認為已經知道事實的全部,就妄下判斷,再加上自身思考偏向立場先行,定立了意見,便不會接受其他意見,執著於自己一兩個錯誤的概念,便閉起耳朵不聽,也不願意去了解事情。其實《透視報》已經把整個大坑西重建事件在一系列的文章裏寫得很清楚,做一個負責任的市民,須先看清楚文章的內容,也查清楚不同方面,包括市區重建局,和政府在不同重建事件,是如何安置居民的,並了解大坑西重建的來龍去脈,才能夠作出“informed opinion” (知情意見)。如果一知半解就去妄下判斷,然後堅持己見,對自己對社會的發展不是好事。
但我們不應只怪責市民有這些意見,因為還有內在的社會因素引致他們有這些想法。換句話說,錯不全在他們,錯在社會。
社會問題累積,人們的憐憫越來越少
市民反對大坑西邨居民的妥善安置訴求,反映社會的憐憫越來越少,這是累積的社會問題引起的,英文是compassion fatigue,所謂“同情心疲勞”,意思指由於有需要人士的人數眾多,且問題持續太久,而使人不再關心和憐憫社會上弱勢的人。
情況就像很多人對拿取綜援的人很反感,有人曾批評拿取綜援的人不應該吃麥當勞,在深水埗幫助窮人的社區協會組織(SOCO)副主任施麗珊曾經對筆者回應這個說法:「社會不是應該一直進步嗎,當整體社會的生活改善,我們不應該也可以讓窮人的生活改善嗎? 」社會為何會有這個看法,就是有人長期標籤拿取綜援的人是“懶人”、欺騙政府錢的,標籤深入民心,令人認為眾多拿取綜援人士也是這樣,導致社會歧視。
舉這個例子是要說明,市民容易相信一些論述,逐漸忘記了憐憫,忘記人們應該有自己的權益,認為“有人仲慘,更應該被幫助,所以你們不應該得到權益!” 人們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是正當的,有更多人更加需要房屋,就反映了政府本身的問題,政府自己沒有足夠的公共房屋給市民,已經是長期的失職。一個負責任有擔當的政府應該立即想辦法,加快收地及建屋,而不是拿出同一塊餅,對着肚餓的孩子說,你不應該吃,因為有一個垂死的人要吃!看到當中的荒謬嗎?

政府稱要求公屋安置是“插隊”,長期荼毒市民
逐漸社會,也接受了這一套!每次政府在收地發展的時候,當不安置居民時,就會拿出同一句說話:要求公屋安置的人是“插隊”,剝奪其他人獲派公屋的權利,他們應該排隊輪候公屋等等。而這個說法完全蓋過本身政府在重建時應有的責任,沒有以民為本,還大大聲鬧人。政府不斷重複同一個謊言:把自己的失職,變成別人爭取自身權益的錯,荼毒了公眾,市民迷迷糊糊的相信了,也不察覺當中的歪理。
對受重建影響的大坑西邨居民,政府絕對有責任為他們安排妥善安置。請人們放下成見看看我們以往就有關事件的一系列文章(這是第一篇《大坑西邨重建,折射的利益固化藩籬》),就知道為何政府有責任。雖然大坑西邨的擁有人不是政府,表面上是私人公司,但由於過往政府把原本合資格入公屋的有需要人士編配在這個屋邨,並長期令他們失去申請公屋的資格,便有責任妥善安置他們。
大坑西邨是政府於60年代以特惠地價批出土地予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興建的私人廉租屋邨,用以安置前徙置區光民村的居民,而這些人本身都是合資格入住當時政府的廉租屋,即公屋的。政府把他們安置到大坑西邨之後,今天就把他們當作是私人屋邨的住戶,不合資格在清拆時入住公屋,是非常不公道。另外,居民當中有三百多戶,本身是前公屋居民,居住的公屋被政府清拆後,被安置在大坑西邨居住的,也有輪候公屋的人被政府派屋在這裏住。簡單地說他們就是公屋的居民,根據政府的政策,當公屋被清拆時居民是可以被安置到公屋的,而且入住頭10年(最近改為兩年)是免資產審查的,為何他們會失去這個權利!?
另外,容許大坑西邨居民申請公屋也是近年的事,根據民協前副主席譚國僑所說,「居民幾十年來都知道大坑西邨居民不可以申請公屋和居屋,政府在近年才改變了政策,但沒有對居民宣傳。很多長者也不知道自己有這個權益,因此沒有申請。」
再者,將心比己,住了在這個屋邨已經半世紀的居民,當然很多是希望繼續住在重建後的屋邨,因此沒申請公屋,絕不會想到現在的重建方案是那麼的不公道,有可能令他們失去居所。民協社區主任、註冊社工郭偉誠指,平民屋宇刻意不白紙黑字,只在兩次的居民大會中,對居民公開說,五年後有“資格審查”,但不說出資格審查的標準是什麼,這成為了居民很大的隱憂,因為這手法或令眾多居民將來不能回遷。
在這個情況下,居民怎樣能夠接受不清不楚的回遷方案。但根據平民屋宇在6月2日發給居民的遷置安排,住戶必須於8月2日前接受方案,否則平民屋宇會啟動法律程序收回該單位,所有法律費用將由住戶負責,這就是地產商威嚇小市民,這就是不公義! 但社會人士對於這種不公義,無動於衷。

中央建小康社會與民共富,香港政府卻與民”共貧”
大坑西重建有兩個資產審查,第一輪通過居民填寫申報聲明,而居民大部分已經完成了。按平民屋宇在6月2日發給居民的“租戶回遷安排及時間表”,家庭資產總值超過三百萬是不符合回遷資格的,這些人要搬走。現在所說的有問題的資產審查是第二個資產審查,在五年後居民準備搬回來的時候進行的。
有人會說資產審查很公道,那麼要視乎這個資產審查的幅度是什麼,坦白說,老人家一定會有一些錢作為養老,但如果這個養老金將來被平民屋宇定為超出資產上限,不可以回來居住 ,這個老人家怎麼辦?假設平民將來以申請公屋的資產限額為標準,現時1人家庭入住公屋的資產限額為$278,000,一個大坑西邨的獨居老人若果有30萬積蓄用作養老,便不合資格回遷。此長者便要在外面租住私人樓宇,不出幾年已經用完這些積蓄,到時政府會說“你就攞綜援啦!”,政府的邏輯是人去到人生的盡頭才會幫忙,而不是幫助人民生活變得越來越好。
中央的目標是建立小康社會、與民共富,但香港政府完全沒有這個概念,不會幫助家庭生活好起來,而是要你用完積蓄,拿取綜援便是了,看到這個政府的邏輯嗎?這不是共富,是共貧,任由弱肉強食的社會、地產霸權侵害市民。這就是香港的管治,壓根兒沒做到習近平主席在七一講話中的勸勉,達致「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那麼為何市民會接受政府這些謊言、歪理?就是反映了一個社會問題。在政府長期不解決眾多的民生問題下,社會的需要日積月累,貧窮人口不斷上升,由2019年的149萬,快速增長到2020年的165萬。窮人多,人們對有需要人士的需求已經變得冷漠,就等如每天在街上也見到露宿者,有什麼覺得奇怪呢?為何要幫助他們呢? 又例如當社會越來越多殺人事件,斬人也變得不太凶殘了,大家界定為殘忍的標準就只有殺人。
- 正向能量,點燃你的高效能生活!
- 突破自我的五大關鍵:認識內裡真正的自我,洗掉心靈的不安,邁向更好的自己,創做更美好的將來。
- 激發潛力的五大方法:釋放你的無限可能
- 吸引力法則:心想事成的心理密碼?
- 一碗膿湯
習慣了“地產霸權”,不公義成為正常
再分析大坑西的事件,市民受到地產商不公義的對待,為何社會沒有“蜘蛛俠”出來幫他們?這是因為在香港生活,幾十年來人們也習慣了「地產霸權」,受害成為常態。市民被地產商逼遷,正常!強拍門檻降低,令地產商容易收樓,應該呀!不要阻礙發展! 香港的樓宇長期缺乏保育,例如大坑西邨,擁有人平民屋宇長期沒有維修屋邨,引致舊樓變危樓,重建變成唯一的解決辦法。我們並非反對重建,問題是重建的時候社會應該如何對待受影響的居民。 以往有遊行反對「地產霸權」也沒有用,「霸權」最後成為常態。在地產霸權下,受害者由於人數太多,長期迫害變成不是問題! 樓價貴沒屋主,正常的,沒有公屋也是正常的,這個社會在地產霸權下已經病了!
地產霸權就是房屋問題的黑手,而幫兇就是軟弱無能的政府,他們儼如地產商的助理,幫手制定推高樓價的土地及房屋政策!地產霸權是由特區政府向地產商傾斜的不公平高地價政策造成的,漸漸成為一個社會的毒瘤,引發香港根深蒂固的「深層次矛盾」。
今天對不幸的人,不作出援手,還踩多幾腳的人,筆者希望套用SOCO施麗珊曾經在我與她的訪問中說過的話。「我們能否肯定自己不會成為不幸的人,若果不能肯定的話,今天便攜手改善社會,盡力減低一些社會性及政策性的因素,盡量令社會有一個平等的生活環境。」她說。

官員理應受譴責,奈何市民已沒情操譴責!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對待大坑西邨居民的態度,顯示了政府沒有決心解決民生問題,還誤導公眾認為要求「一屋換公屋」的居民是“插隊”公屋申請,剝削輪候人士的公屋權利,引致敵我矛盾,撕裂社會!官員在事件上的做法,理應受到社會譴責,奈何現在的立法會只會擦鞋,對政府的所有做法唯命是從,是橡皮圖章,對他們不能指望!而市民長期受政府的“插隊公屋“版本荼毒,受社會問題侵蝕了對人的愛心,已經不知道問題的存在,何來有情操去譴責?!這是社會的悲哀。
總結來說,Compassion fatigue 表面反映的就是人們沒有同情心,內裏反映一個社會問題,就是社會問題千瘡百孔,人們對悲情、人的需要,變得冷漠,慢慢忘卻了“愛”的重要,失去了對人的憐憫。
無論是政府的長期“論述”、傳媒說的故事、社會的觀念、還是市民對社會事件的一貫看法,我們必須反思是否正確,把自己腦部重新洗牌,才能看清真相。
Sherry Lee
透視報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