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政策】香港的土地發展是為誰而做?

政策Policies政策Policies政策Policies政策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3–06–13 20:34

新任特首李家超上任快一個月了,苦等多年的香港人以半信半疑的心態,靜待他能否推出政策解決香港的核心問題,當中的重點當然是增加房屋供應,解決香港的蝸居問題。 

李家超於4月9日宣布參選特首、4月29日公布政綱,提出四大綱領,其中之一是:政府將以進一步提速、提效、提量為目標,加快做地建屋的速度,縮短公屋輪候時間。當中李宣布繼續推行上任特首林鄭月娥宣布的政策,提出發展北部都會區、明日大嶼,並主張基建先行,加強鐵路公路等基建與深圳更多的互通,促進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李上任一週後(7月6日),政府正式宣布成立政綱提到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及「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用以督導公營房屋興建、土地和房屋供應等工作。

香港的土地和房屋短缺的問題並不是新鮮事,過去每位特首都沒有停止過說要處理。無論政府或是民間,有關香港的土地及房屋發展的論述,大都提出「發展有多好」,例如發展科技園,幫助創科行業滙聚人才,及提供更多房屋,解決香港劏房問題等。

橫洲第一期公屋發展計劃涉及的三條非原居民村,鳳池村、楊屋新村及永寧村,共258戶居民受影響。2017年5月,地政總署到計劃內的三條村張貼收回土地通告,但村民指政府一直未有與村民,商討賠償及安置,村民用木卡板圍起村口,希望阻止政府收地。圖片:網上


從沒思考:香港的土地發展是為誰而做?

然而,在「發展」的同時,我們卻沒有思考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香港的土地發展是為誰而做?

一直以來,在為了發展而徵收土地的過程中,政府經常忽略一些持份者的需要。當所居住的鄉郊被發展時,地主,屋主、租客、業務經營者、農民等持份者,很多時候除了搬走,沒有太多的選擇,特別是當中較為弱勢的租客及農民,他們的需要經常不被重視。

這個問題一直讓人困惑,究竟土地發展是為了什麼目的?是否只是為了建造鐵路、建屋、鞏固經濟?若深入思考,發展其實是為了人民而出發,正正因為如此,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更人性化,反省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人」。

當我們思考發展的問題,值得參考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伊曼紐爾·華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的理論,他一生對全球資本主義、反全球化作出堅持不懈的批評,讓人們對體制作出反思。1980年代,奉行資本主義的美國正在快速發展並創造大量就業,但華勒斯坦竟然指出美國是一個“正在沒落的霸權”,而經常被嘲笑,因為在這段期間,沒有人會想像到強大如美國般的國家,會出現經濟大幅走緩。可是自從伊拉克戰爭(2003-2011年)後,他的理論得到認同,當時美國因該戰爭耗用龐大軍費,加上2008年華爾街觸發全球金融危機,內外夾擊,美國,以至全球經濟,大幅走緩。華勒斯坦提出了資本主義的經濟對全球大部份人類是有害的,如德國的政治學家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意見一樣,他預期資本主義將會被社會主義取代。

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他曾經提出了五個問題,包括: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1.發展是發展什麼?
2.是誰或什麼實際上得到發展?
3.謀求發展的背後是出於什麼需求?
4.這樣的發展如何才能實現?
5.前面四個問題的答案有什麼政治含義? 

2017年,政府公布將屯門非原居民雜姓村井上村南,發展四棟公屋加一間小學,受影響的有大約90戶,很多村民幾代人也居住在此,也面臨滅村的命運。圖片:阡陌之間


發展非以人為本 導致社群分離 

華勒斯坦提出的這五個有關發展的問題,值得社會和政府作出反思,筆者在此多設一問題:誰會在發展中受影響?

以香港的鄉郊地區發展為例,通常受影響的多不會是「原居民」。根據現時的安置政策,若徵收原居民的房屋,政府需要為原居民覓地建屋,也需向原居民提供特惠補償。真正受發展影響的只是一群非原居民,是新界的“弱勢社群”。數十年來,居住於鄉村地區的居民大部份是非原居民。1958年至1961年,中國出現大饑荒,大批難民由中國湧入香港,房屋不足以應付需求,於是這些難民在香港不同的地方搭建寮屋作棲身之所,他們就是今天的“非原居民社群”。

當年的港英政府不斷希望清拆這些違規的寮屋,但房屋的供應不足以安置這批居民,因此港府的做法是,讓寮屋暫時存在。香港政府在1982年在全香港進行寮屋登記,目的是凍結當時的寮屋數目,獲登記的寮屋仍屬非法構築物,只是暫准存在。在過去10年間,鄉郊地區的非原居民的人口不斷增加,新加入者主要是未能負擔市區高昂租金,而要搬到新界的寮屋居住。與傳統的非原居民一樣,他們屬於弱勢群體。

一直以來,原居民會有鄉議會、以及專屬的立法局議員(鄉議會功能組別)、還有不計其數的建制派政客幫他們鞏固權益,相反,非原居民並沒有任何地區組織的保護,而很多居民也是租住寮屋的長者,也有以土地為生的年老的農民。在自己的家園居住多年,甚至半個世紀的傳統非原居民,一直是依靠鄰居互相幫助。這些寮屋居民的弱勢在於:他們往往因所在地被納入發展清拆計劃、環境改善計劃、或因安全因素的情況下,家園“被清拆”,沒有其他選擇。

曾認識一個住在上水古洞的老村民,他回憶說︰「後生時,我將所有的積蓄來建成屬於自己的家,遇到風災或水災,需要重建家園或修橋舖路,我都靠著自己和家人,和睦鄰相依,在此過住平靜安穩的生活。」受於2014年啟動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影響(計劃將古洞北、粉嶺北規劃作住宅和商業發展),1,100戶古洞居民需要搬走,這位村民是其中之一;新發展區建成後,將提供71,800個住宅單位(近7成單位為公屋,佔住宅用地25%),為188,100人提供居所。由於對社區有感情、有睦鄰網絡,失去家園的古洞居民苦苦要求政府在原區安置他們,希望住在將來新建成的公屋裏。雖然古洞受影響的只有一千多戶,在新建的公屋原區安置他們,政府絕對能夠做得到,但政府拒絕。現在這位老村民一家已搬離古洞,住在北區的公屋。 

以上就是政府處理發展中受影響的居民的手法,簡單地說,就是香港的發展政策沒有“以人為本”,而只會冰冷的按照地政署的搬遷及賠償規定處理居民,強行把農民與賴以為生的土地撕裂出來,也不會考慮在原區安置村民,最終把整個社群分離。

2013年11月,時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視察新界東北發展區,與古洞北居民、商戶和農戶見面。有居民提出提出「拆村賠村」等訴求,但陳當時重申,古洞北村落位於未來古洞鐵路站四周,「無可能保留」,有村民為即將痛失的家園而流淚。圖片:張永康


為民出發的發展  最後卻影響人

每當發展,原居民會被安排搬遷到另一個地方繼續一起居住,但非原居民就會被安排到香港各區的公屋,各散東西,而且只有入息符合公屋申請的家庭才會被安置到公屋,其他人就要自謀出路。在發展鄉郊時,政府現時的政策是不會作出原區安置,即不會在發展地區預留空間或單位,把居民在原區安置他們,這是對人的最大影響。

可是,香港社會從沒質疑政府的發展政策,更對受發展影響的居民處境一直表現冷漠,普遍認為他們阻礙香港發展,自私,“搬走”是理所當然,他們必須“讓路”。但如深入思考,政府其實是可以採用更人性化的方案,不但可以發展地區,而且減低對人的影響,例如實行原區安置的政策,只是官員從未嘗試思考,而僵化地採用“一刀切”搬走政策,思維非常落後。

為民出發的發展,最後卻影響人,何其諷刺!

歸根究底,這是由於政府沒有為發展計劃進行“社會影響評估”有關。現時,政府於發展前會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卻沒有進行“社會影響”評估。社會影響評估(social impact assessment,簡稱SIA),是環境影響評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簡稱EIA)的一部分,其概念是有民主的哲學的。不少西方國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作出社會影響評估,如美 國、澳洲、和歐盟,或許社會影響評估的名稱不盡相同,但各自具有特色。

在2020年10月,地政總署要求清拆有近70年歷史的美孚九華徑寮屋村,勒令村內居民於短期內全數遷出相關私人地段,但居民當中不乏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收入低微難以負擔外間租金。圖片:梁鵬威/香港01


香港的發展  沒有“社會影響評估”概念 

身為國際都會的香港,卻沒有“社會影響評估”這個概念,而這個字眼只出現過在市區重建的計劃上,但只停留為一個口號。政府有關市區重建的策略性文件《市建重建策略》規定,市建局必須為每個重建項目提交社會評估報告,卻沒有任何政府部門負責審核,城規會委員也沒有職權審議社評報告,如何安置居民等問題一直沒有受到有效監管。因此,市建局的社會評估報告只是一個形同虛設的“門面裝飾”,根本不能保障居民。早於15年前,關注灣仔囍帖街重建的H15關注組已經建議:應改善社會影響評估運作的機制,由獨立組織進行社會影響評估,並由指定政府部門負責審議評估報告,再呈交城規會,可惜他們的建議並沒有被採納。 

社會影響評估報告是會考慮受影響居民的安置需要、住屋意願、就業狀況、工作地點、社區網絡、子女教育需要、以及單親家庭子女、長者及弱能人士等的特殊需要,而總結發展計劃對居民的影響,以及提出紓緩措施,把重建帶來的影響減至最低。SIA還會評估發展對小商舖、街頭攤檔、歷史背景、文化、和地方特色等的影響。

另一位筆者認識的古洞居民,也是被東北發展影響而失去了家園,在未搬遷之前,他說︰「街坊相處了幾十年,一見面就好多野講,有早前受清拆影響而離開了的街坊,即使搬走了也時常回來探望。」這反映出社區中很深厚的情感連結,但這種“人”的因素並不在政府的發展影響的評估中,負責的地政署只會不斷在地區發告示勒令居民搬遷日期,只關心清場程序,對居民的苦況視若無睹。

更黑暗的是:為開展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政府在2013年提出「原址換地」的公私營合作模式的收地政策,只要發展商擁有超過4萬呎土地,便可向政府申請將農地轉為住宅地,並能優先發展,變相將收地的任務轉交給地產商,替政府先趕走村民,減少收地時的阻力,而地產商往往以收地公司滋擾居民,對居民逼遷,很多更不獲賠償,亦有老人申請不到公屋,也必須立即搬走,無家可歸。

正因如此,政府每當推行發展計劃時,總會面對種種的居民反對,甚至抗爭,政府往往最後焦頭爛額。長年累月,政府就是這樣地失去了民心。

位於粉嶺北的馬屎埔村是非原居民村,絕大部分村民是戰後向地主租地生活的。自政府於1998年提出東北發展,發展商及地主看中新界東北的發展潛力,開始收地屯地,當地居民受到不斷向地主買地的地產商恆基的逼遷。圖中的陳伯(陳基裘)在一個2019年的傳媒訪問中說,多年來不斷面對政府的欺壓、和地主的恐嚇,指業主要求他無條件搬出,不會賠償。一直站在抗議前線的陳伯與地主打官司歷時十年,期間有人在深夜剪斷他家大門的鐵鍊,滋擾和繁複的法律文件,令陳伯寢食難安,也荒廢了耕種,更因此患上精神病,要吃藥。在2021年5月,過百名地政人員、保安、和警察等突襲入村圍封五戶村民居所,並只容許村民在15分鐘內搬離,亦剪斷電表水表以及打碎門窗,9月再一次突襲收地,範圍包括陳伯和兒子租住的寮屋。現時不少村內土地已被夷為平地,拆村成為事實。圖片:眾新聞

在古洞生活數十年的居民受“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影響,已經陸續搬走,今天的古洞工地處處,反對拆村行動已經成為歷史。香港在沒有以“人”為重心的發展路上,非原居民被逼離家園的劇本將重覆上演。圖片:阡陌之間


發展方式原地踏步  預期社會再一次震動 

今天李家超特首說會推行「北部都會區」計劃,但香港的發展方式仍然原地踏步,沒有推行社會影響評估,筆者預期香港的社區會再一次震動。既然政府有一個好的計劃,改善經濟、創造就業及住屋,目的是改善市民的生活,那麼政府就要徹底堅定不移的、真心的為「人」去做,否則計劃只會本末倒置。

未來發展北部,甚至日後發展鄉郊時,筆者呼籲政府盡快採取「社會影響評估」,並考慮原區安置,以人為本的發展香港。若社會影響評估報告機制能得以落實,政府也要關注負責撰寫及審批報告的人,必須是沒有與發展計劃有利益衝突;也要定立公平準則,從而令過程公開、客觀、透明。社會評估報告提出後,需要有嚴格的審批、改進,以及跟進建議的有效落實,以免成為橡皮圖章。

最後,筆者提出以上的觀點,並不是要反對香港發展,甚至是阻撓香港解決房屋問題,與等候上公屋的劏房家庭對著幹。本文只是嘗試從“人”的角度作思考,目標是希望香港在城市發展的巨輪下能取得平衡,提醒從政者香港的土地發展是為人而做的。


藍天
一名社會工作學系的大學講師,面對香港的轉變,雖感困惑,但不放棄,正為香港的各種社會問題思考,尋求出路。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