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政策】疫情催命,中小企存亡關頭

政策Policies政策Policies政策Policies政策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2–02–10 21:26


多年來,香港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創業者,他們並非大富大貴,但卻付出創意及努力支撐著香港的經濟,他們的數目佔香港公司九成以上,根據2019年3月工貿署的統計數字,其從業員(包括經營者) 共130萬人。 

他們就是中小企。

中小企乃香港經濟的骨幹,目前本港約有34萬中小企業,佔整體企業數目逾98%,提供122萬個就業職位,約佔整體就業人數的45%。

可是這批托住香港的前線,並養活無數家庭的企業,現在卻潰不成軍。去年被香港暴亂打得死去活來,今年新冠肺炎爆發,他們更奄奄一息。

走到街上,這些中小企老闆的努力成果已成歷史,不少往日人來人往的商店都關了閘,以往的創業夢不復再,昔日的僱主員工情義一朝散,投資者多年的心血亦告終。

一場暴動,一場疫情,正在摧毁這個香港歷年來的經濟支柱。

當大家認為這是定局,但中小企的命運是否可以改寫?筆者希望用這篇文章剖析中小企對香港的重要性,以及香港可以如何救助他們?而他們又能否轉危為機?


走到街上,這些中小企老闆的努力成果已成歷史,不少往日人來人往的商店都關了閘。圖為5月尖沙咀一家服裝店在倒閉了的商舖之間,堅韌地支撐著。上面覆盖着出租廣告。相片:網上


申請保就業下跌  港中小企選擇結業 

自去年中因反對修訂逃犯條例所觸發的社會動亂,加上今年初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及不斷惡化的中美貿易爭端,令本港經濟遭受連番打擊。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麥美儀指出,由於疫情下各地實施旅遊限制措施,致本地旅遊相關行業(零售、飲食、酒店、運輸)受嚴重打擊。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疫情衝擊下,香港經濟遭受重創,相對大企業,資金不足及流動性欠佳的中小企,其抗逆力及存活能力明顯脆弱,議價能力亦較低,難以向業主爭取大幅度減租,唯有裁員或結業止蝕。

很多香港人因此失去工作,根據工業貿易署中小企業支援與諮詢中心的數字,比較2019年6月及2020年6月的中小企僱員人數,已從129.35萬降至122.4萬,職位縮減近7萬,而且預期趨勢將繼續惡化。整體香港最新數據顯示,7月到9月的失業率創下16年來新高,升至6.4%,近26萬人失業。

政府補貼僱主支薪的保就業計劃,第二期(9至11月)共接獲15萬8千名僱主申請,當中約九成是承諾受薪僱員人數少於十人的微型企業,涉及約有三千六百間微企或約三萬名僱員,較第一期(6月至8月)減少了4000多份申請。此情況反映部份中小企商戶預期市況短期內無法好轉,寧選擇結業退出,或待市道好轉再重張旗鼓。


社會動亂,加上新冠疫情,抗逆力脆弱的中小企唯有裁員或結業止蝕,很多人因此失去工作。相片:東網。


政府支援中小企  缺乏整合政策未能成效 

根據政府經濟顧問辦公室於2018年的統計,近九成的中小企屬僱員人數少於10人的 “微企” (micro enterprises),平均僱員僅3.8人,其總就業人數約30萬2千,佔私營機構的26%。

在各行業的中小企業當中,佔46%從事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業務,其次是專業及商用服務業。其餘包括:工業、交通運輸、飲食、旅遊等。

多年來,政府並無設立整體性的中小企政策,只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中列出若干支持中小企發展的零散措施 (包括由不同部門或公營機構提供的40多個可供中小企申請的基金)。政府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下設「工商及旅遊科」及「工業貿易署」,負責執行中小企的各項政策。此外,香港貿易發展局、生產力促進局、投資推廣署、數碼港、香港科學園等公營機構亦在不同範疇支援中小企發展。

雖然近年政府較主動創造有利初創的營商環境,但這些支援中小企的部門及公營機構,分離割裂、缺乏整合、各自為政,未能產生協同效應,加上業界對以上各項基金及支援認知不足,造成資源浪費,降低效益。

相比其他國家,不少政府非常重視中小企。 這是由於中小企創造就業及創新,刺激內需及推動經濟增長,故此對各國的經濟發展起著引擎角色。根據聯合國亞太區經濟及社會發展中心的統計,中小企在亞太區國家平均佔國內企業數目的96%,勞工僱用佔62%,貢獻GDP佔42%。


中國、星加坡、韓國、日本積極支援中小企,香港呢?

新加坡政府意識到中小企對經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及就業率的貢獻,在融資、人才及海外市場拓展等方面均設立了積極主動的支援措施,例如設專責部門提供借貸擔保,如有壞賬政府會承擔50%的貸款本息。政府亦會聘用專家派駐中小企協助進行科技研發,企業的科技投入越多,稅負就越低,政府亦出面與有關高校協商提供訓練,和承擔一半費用聘請了中小企顧問,為中小企提供營運諮詢。

新加坡政府設有國際企業發展局,為中小企業走出國門量身定做計劃,並派員與企業一起考察市場、研究市場,及協助尋找市場合作夥伴,更為企業報銷來回機票、支付一半的外貿顧問諮詢費用,及參與展銷的補貼。 即使中小企業走出國門後,從廠址規劃到投產,聘請工人、引進硬件設備等,新加坡政府都會給予支持。

韓國為實現「中小企業制造強國」的政策目標,政府積極與銀行業界提供貸款,推進中小企智能工廠建設,支援設備投資,注資成立智能工廠設計基金。韓國政府亦聘請100名企業專家,派至各中小企擔任技術指導。日本也有完善的中小企產業政策與全國性的支援體系,從融資、營運、發展、以至傳承,國家均提供適切的諮詢與支援,中小企可無後顧之憂地發展壯大。

在中國方面,根據2018年人民銀行(中國央行)首發的《中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白皮書》,確定了小微企在推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激發創新活力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銀行不敢貸及不願貸,乃源於信息不對稱與小微企往往賬目混亂等問題。目前,中國陸逐在地方政府搭建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共享,改善對小微企的信貸風險評估流程;同時推動金融科技應用,以優化小微企的融資與營運。

反觀香港的中小企,由於缺乏積極性的政策支援,一旦在營商環境遭逢逆境,便只好自求多福,甚至坐以待斃。


全球疫情中小企受創  各國推出支援措施

新冠肺炎正正就是一個逆境,而各國輔助中小企的政策高下立見。 

疫情對全球經濟產生極大影響,各國中小企受創更為嚴重。在需求方面,因經濟活動及人流物流受約制,導致的需求突然下降;消費者因懼怕疫情或會影響就業而不願消費,令中小企收入大幅減少,使缺乏足夠資金支撐的中小企更見脆弱。

為了幫助中小企捱過疫情,各國都推出支援中小企措施。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於2020年7月發表了「冠狀病毒:中小企政策回應」(Coronavirus (COVID-19):SME Policy Responses) 報告,就52個國家所採取的845項協助中小企紓緩受疫情影響的政策措施進行成效分析與比較。

統觀各國所採用的政策,大致分為四類:(1)保就業措施包括工資補貼、縮短工作時間、臨時停工、停薪留職等;(2) 延期繳付各項稅款、債務、公共事業收費、暫時還息不還本、免稅/退稅措施;(3)財務工具包括信貸擔保、直接貸款、直接補貼等;(4)結構性政策包括新市場拓展、推行工作流程數碼化或在家工作、科技創新、再培訓與職位重整等。

新加坡政府採取稅務寬免、延後繳稅、及工資補貼等措施,紓緩受疫情影響的中小企。此外,星加坡政府為受疫情影響的商業物業,提供100% (酒店、餐館、商舖) 或30% (工業、辦公室) 的物業稅寬免,但規定該等稅務寬免需讓租客全數受惠。星加坡金管局亦注資銀行,促使銀行為中小企提供低利率及可享有一年「還息不還本」的多項貸款,包括:上限500萬坡幣的過渡性貸款、上限100萬坡幣的營運資本貸款、上限1000萬坡幣的貿易貸款等,為中小企解決融資及流動性問題。

一水之隔的澳門則透過派發消費卡 (兩度發放分別3千澳元及5千澳元的消費卡,每天消費上限300澳元,必須用於購物或服務) 刺激內部消費,以緩解被疫情困擾的中小企。澳門的生產力暨科技轉移中心,透過協助中小微企善用資訊科技,設立在家工作機制、推動網上營銷及電子支付,以提升生產力與競爭力。在強化中小企管理及營運能力,協助品牌建立及轉型升級,澳門政府推行「標準及認證支援服務」(如:協助企業考取ISO國際管理認證)及「行業競爭力提升計劃」(資助業界舉辦提升管理、營運或技術水平的培訓)。此外,澳門政府設有優先本地採購政策,以扶持中小微企。

中國應對疫情所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於本年重整了“六保” (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取代了2019年的“六穩”(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產業政策 ,力求基本運轉力保不失。在新冠疫情嚴重打擊經濟和生產的情況下,各級政府也實施了支持中小企的便利融資措施,包括鼓勵應用網上小型貸款。


面對全球疫情持續,亞洲多國均推出多項措施救市。香港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採取稅務寬免、延後繳稅、及工資補貼等措施,紓緩受疫情打擊的中小企。相片:網上


港助中小企抗疫政策  缺乏目標和協同

相比下,香港政府的舒緩中小企措施顯得單一,缺乏政策目標,執行上亦缺乏協同整合,未能全面幫助業界。

為了幫助在新冠疫情下受重創的中小企,港府容許延後繳交2018/19年度稅款3個月,同時寬減入息稅及利得稅(減免上限為2萬元)。5月政府公布推出兩期保就業計劃 (第一期 6-8月,第二期 9-11月) ,為僱主補貼每位員工的一半工資,以$9000為上限,但僱主於申領補貼期間不能裁員。可是,就兩輪的保就業計劃,有眾多行業被拒諸門外(包括:音樂教室、舞蹈培訓、多種興趣或技能培訓等)。就算行業類別合乎申領資格,若企業的強積金戶口開設之日期遲於計畫指定的截算日期,即2020年3月31日前,仍會被拒諸門外。截算日期的原意是避免濫用,但早於公布日期,便有點不合理。

此外,本年八月,政府把預留給中小企的信貸由原來的200億增加至500億,為中小企提供上限達四百萬元的信貸擔保,此舉帶動了銀行容許中小企於首半年只還利息不還本金。可是,就算有政府的擔保,中小企也往往因缺乏資產抵押或無法提供可供銀行作信貸風險評估的財務數據,而無法成功向銀行借貸。政府的信貸擔保於是淪為「有姿勢無實際」。


政府的舒緩中小企措施缺乏政策目標,執行上亦缺乏協同整合,未能全面幫助業界。香港7月到9月的失業率升至6.4%,是16年來新高。相片:彭博


港府應推出「與疫共存」中短期經濟政策

正所謂坐食山崩,光依靠財政儲備作補貼本地企業,始終不是長遠解決辦法。加上疫情的不確定性,亦有說會維持幾年,政府必須定立「與疫共存」的中短期經濟政策和措施,做好長期作戰準備,而非斬腳趾避砂蟲式地完全處於被動。

基於全球仍未有一個國家出現U型或V型復蘇,所以每個政府只能透過自己的政策設計實現復工復產。然而更重要的是保持政策定力,不要對疫情的輕微反彈作出過敏反應,也不應被一刀切的禁疫或阻離政策拖跨民生經濟。

預期由年底開始結業潮及失業率將會逐步攀升,要及時避免對經濟產生摧毀性影響的骨牌效應,政府應從速採取即時性的政策措施,包括:

  • 從速實施“港康碼” ,在保障防疫的條件下恢復跨境人流;
  • 與不同業界協商,在確保防疫下,放寬不同處所的人數限制;
  • 提供更多的臨時性稅務寬免 (例如:物業稅、地租;並規定必須把優惠轉嫁租客/使用者);
  • 放寬工廠大廈及墟市的經營限制;
  • 由金管局注資銀行/信貸機構,為中小微企提供融資,而非僅提供擔保;
  • 為擬拓展海外市場的企業提供更多補貼及支援;
  • 透過創新金融科技解決中小企融資難、融資貴和效率低等長期難題。 

化逆境為動力  讓中小企為香港發熱發光 

世紀疫情曝露了中小企的脆弱性,與本港歷來只著重四大支柱行業 (金融服務業、旅遊業、貿易及物流業、與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業) 的危機。

所謂有危亦有機,疫情亦可以成為轉機。除了推出措施不讓疫情摧毁一直努力維繫香港經濟的小企業之外,為了強化中小企成為香港長久經濟後盾,政府亦應定立積極的中小企發展與支援政策,同時推動本港產業多元化。

全球競爭越趨熾熱,無論有否黑暴或疫情,香港的中小企都需要幫助,才能有競爭力,為香港的經濟發熱發光。未來日子,政府應輔助中小企利用「一帶一路」與大灣區機遇,再配合國家的「雙循環經濟」,做強做大,再創高峰。

香港一定有能力將逆境化成動力,但行出這一步的關鍵在乎我們的政府會不會在這件事上反思。


周永勤
不作盲目反對,也不盲撑,不屑只懂抽水扮成功爭取,更不空談口號;堅持專注政策調研,倡議具體方案。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