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社論】香港仍然尊重一國兩制嗎?(二)—— 由官場的內地化說起

社論Editorial社論Editorial社論Editorial社論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3–04–18 10:31

今天的香港,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七一和二十大講話重複強調不動搖的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之下,香港官場掦聲讚美一國兩制之聲此起彼落。

大家以為一國兩制已經進入了新里程,得到空前的成功,但一國兩制真的成功了嗎?

鄧小平在1980年代初宣布一國兩制的構想時強調,這個管治框架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而且是「不變」的。基本法第五條:「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專研究香港的著名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在2019年初寫成的一本書《尷尬,香港社會還未進入一國兩制的議題》中指出:「我們必須明白,一國兩制的概念本身便包含著一定程度上的區隔的元素,在保留兩制不同的制度的獨特性的時候,避免出現完全一體化的狀態。」

要衡量香港的一國兩制是否成功,關鍵是要看它有否變形,有否保留兩種制度的獨特性? 回歸後,這個落入在基本法的管治框架一直被扭曲。以往不少香港人在親西方的政治環境下,仇恨中國,否認中央對香港有主權,因此扭曲了一國兩制:過於重視「兩制」,而無視「一國」。今天,反對派消失了,卻又出現另一種對一國兩制的破壞性力量:人們越來越把「兩制」的界線模糊,甚至不在乎香港變成「一國一制」。 

令人憂慮的是,在今天的香港,當反對聲音消失了,沒有了一邊的抗衡,於是一國兩制向另一邊傾斜,「走樣」的情況變得快速。當一國兩制持續被淡化、漠視,香港會跌入一種制度性危機,這個影響不容忽視。透視報發表一連兩集的社論,解剖一個很久沒有人觸碰的題目——「一國兩制」的變形,並嘗試尋找出路。

上一集,我們討論了一些政界領袖罔顧《基本法》規定的司法獨立,評擊上訴庭的判決,撼動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今天我們揭示另一股令一國兩制動搖的風氣,而這竟然是來自理應捍衛一國兩制的香港官場。

讓我們由今年7月1日回歸慶典開始說起。

7月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中發表講話,強調中國不會改變在港實行的「一國兩制」,將不動搖的貫徹「一國兩制」方針,而且確保不走樣、不變形。「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他說。圖片:中通社


學習領導人講話風氣 充斥官場 

7月1日下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了重要講話,乘高鐵離開之後,香港很快出現了一個陌生的官場文化:學習習近平講話精神。由行政長官,司長局長、立法會議員、至各種社團、同鄉會都馬不停蹄去學習和分享對「七一講話」的心得。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7月7日政府激起了第一浪。當天公務員事務局率先在政府總部舉辦一連三周,共四場「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全部由行政長官李家超主講,分享他的學習心得,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會上分享感受,超過100人出席,包括司局長等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常任秘書長及部門首長。李家超在會上說「我希望特區政府領導官員及公務員能認真研讀及領會習主席重要講話內容,把握核心要義,自覺尊重和維護國家的根本制度,聯繫自身工作。」座談會隨即掀起香港官場學習習近平重要講話的熱潮,之後,不同的高官和局方,包括環境及生態局、教育局、文化體育及旅遊局,紛紛舉辦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試舉幾個司局長的例子:

7月29日,之前已經向所有同僚發電郵分享習近平的重要講話,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再主持兩場「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分享習近平重要講話的精神,約100名首長級人員出席。在會中,他鼓勵律政司同事把握習近平重要講話的核心要義,聯繫自身工作。

8月3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政府總部主持「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為參與會議的100多名金融監管機構高層人員逐一分析習近平的四個必須和四個希望的核心信息,和對本港經濟和金融市場發展的意義。

8月8日,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麥美娟也在政府總部舉辦「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線上座談會,分享習近平「七一重要講話的核心要義,讓大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約120名民青局轄下政策科和部門人員參與。根據政府新聞稿,由7月截至8月8日,18區民政事務處舉辦超過45場座談會,讓地區人士深入了解習近平重要講話的精神,共約6,700人出席。

8月12日,醫務衞生局舉辦「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局長盧寵茂分享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話的精神,鼓勵醫衞局同事深入思考國家主席習近平講話的核心要義,聯繫自身工作。

7月7日公務員事務局率先在政府總部舉辦一連三周,共四場「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全部由行政長官李家超主講,分享他的學習心得。超過100人出席,包括司局長等主要官員、行政會議成員、常任秘書長及部門首長。圖片:政府新聞網


其實習主席的講話非常容易明白,主要提出他對特區政府在治理上的勸勉,分別是:必須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必須堅持中央全面管治權和保障特區高度自治權相統一、必須落實「愛國者治港」、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習近平並對新一屆政府提出「四點希望」,包括著力提高治理水平、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切實排解民生憂難、共同維護和諧穩定。

可是他的「四個必須、四點希望」發言,卻不斷被官員和政界中人舉辦分享會研讀。立法會議員在7月6日開了一個長達6小時的會議,各人讚揚習近平的講話,還有大小的愛國組織、同鄉社團、「青年」(或稱「基層青年」)組織、甚至鄉事委員會,也紛紛舉辦七一講話分享會。之後學習浪潮擴散到民間。7月的書展內,出版商把新出版的習近平香港講話單行本擺放在當眼處,8月教育局向全港幼稚園及中、小學派發講話單行本,方便教師仔細閱讀及體會講話要義。

李家超在公務員事務局的座談會作主講時再三強調,指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講話是「特區政府未來五年施政的藍圖和領航燈」,最後施政報告也貫徹執行習近平七一講話提出的“四個必須”和“四點希望”。習近平的講話概括了香港的一些核心問題,其實李家超只要把習近平的建議在施政裏落實便是了(雖然根據領導人的意見而為香港訂立內部施政的做法也是罕有的),而不用帶領一眾官員不斷的研究學習。全國港澳研究會在7月18日舉行「專題研討會,學習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回歸大會重要講話精神」,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會後表示,研討會令人更了解習近平講話的「重要邏輯及重要理論」。有出席會議的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周伯展其後向文匯報表示,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意義重大,需要「不同層次的解讀」。一段勸勉特區政府的講話簡單易明,為何被當成像愛因斯坦的理論去研究? 

7月25日,環境及生態局舉辦「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由局長謝展寰主講。該局和轄下部門約70名高層人員出席。圖片:政府新聞網
8月31日,文化體育及旅遊局舉辦「國家主席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由局長楊潤雄主講。圖片:政府新聞網


學習講話變成爭相表忠

某地方政協委員告訴本報這種學習會是內地的表忠模式,說:「在大陸好多企業都要專門搵半日去學習,係現場學習,仲要發表心得。一次講話我最多學習了3趟。」有收到新界區某鄉事委員會邀請參加學習習近平話語分享會的地區人士指,這些分享會是「依樣葫蘆,爭相表忠」,說:「只有組織者可領功,出席只是陪襯。」一位親中人士指這些精神分享會變成「打卡」和身份象徵,參加者會放在微信,吸引like。「各個聯誼會,同鄉會都要辦。上台講廢話,志在影張相,交差。我都成20場邀請,揀尼去。」有一次他參加了一個業界舉辦的講話分享會後,非常後悔。「剛才被昆去了掛羊頭賣狗肉的活動,班人上台輪流介紹自己叻,我坐了15分鐘頂唔順,提早回家。」 

當各大團體舉辦學習習主席七一話語座談會已經做得七七八八,被邀參加的人以為可以稍為休息,怎知道新的一浪又來了!本週三(16日)政府在政府總部舉辦「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精神分享會」,分享在二十大會議中,習近平發表的報告的精神。隔天(17日)香港40家政團社團聯合主辦二十大精神分享會,同日不同建制派人士,包括政黨社區幹事、區議員、同鄉會代表,也爭相在各社交媒體公開自己參加了分享會,或收看了電視直播來「表忠」;不少人更把20大報告原文節錄段落,不加消化,當作自己的學習領悟發帖文分享。

七一時,習近平說「必須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20大時,他強調:「必須長期堅持,全面準確、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保持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然而,在香港官場出現的「大陸化」令一國兩制界線淡化,反映了官員並非真心捍衛「一國兩制」。那麼他們在班上花數小時學習「講話精神」,是沒有抄筆記,還是根本不在意當中的精神?

港府這種研習風氣,只會孕育出「擦鞋」行為,令官員只做務虛的事,想不是官員希望做的,多少有點無奈。一國兩制所區隔的不單止是香港的資本主義不受國內的社會主義制度影響,同時也保持香港的行政管理制度不變,但現時這個「學習領導人講話」現象反映了特區的行政管理有內地化的傾向,令兩制界線模糊。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選舉委員會委員的民建聯前區議員葉文斌繼昨天(18日)在其個人Facebook發帖,分享了他參與了「40團體聯合舉辦學習二十大精神分享會」後,今天(19日)又再發布了他參加的屯門區學習二十大精神座談會的相片。


兩分鐘短片  官員表現形式主義 

官場文化的改變還有另一幕。

還記得在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8月3日訪問台灣,雖然事件屬中國外交事務,港府除了罕有地發聲明譴責佩洛西訪台外,李家超於其Facebook上載了一條近兩分鐘的短片,片中他主持特首辦會議,有5位官員出席,包括政務司司長陳國基、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律政司司長林定國、特首辦主任葉文娟及常秘鄭鍾偉。在片段中,李家超全程單獨發言,強烈譴責佩洛西竄訪台灣是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5名官員則統一的點頭和抄寫筆記。片段最後特首要求官員,全力支持及配合中央政府所採取的一切必要措施,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官員們紛紛答應說「明白」。官員好像事前被安排動作和回應、拍攝了很多次NG後才得出這個版本。這像是群臣恭敬主子的形式主義,在以往多屆的特區政府是從沒有見過的。

有評論認為港府前所未有的「表忠」舉動反映中央對香港採取的管理更為強硬,但這種想法不能得到證實,純粹推測。我們反而相信這現象並非習主席發言的原意,領導人只是希望敦促港府有一個好的施政方向,提升治理水平紓解民困。中央必然是期望官員能夠「幹實事」解決香港的核心問題,想也想不到香港官場會一窩蜂的浪費時間在門面功夫上。

如果官員們那麼重視中央的目標,應該動身做領導人所說的其中一點希望「切實排解民生憂難」,落實政策為百姓爭取公平,解救受欺壓的人,而不是做所謂的“打卡”擦鞋行為。有人會反駁指官員就是按着領導人的話定立目標,但定立目標需要在人前做的嗎?在政府新聞處網頁以「學習習近平講話」搜查,顯示409個結果,大都是不同的局和部門舉辦分享會、官員出席論壇作演講、為業界舉辦線上會議、出席立法會等,分享習主席重要講話。

自7月起,李家超和問責官員幾乎在所有出席的會議或論壇、或網誌作出的每一篇演辭中也引述「七一重要講話」,每一項工作也要拉上七一講話。這些非實質的工作和心思用了官員多少時間?這會為官員帶來多一重的壓力,在工作以外加一層跪拜禮,未來習近平主席會有更多重要的講話,那麼香港的官員的精神分享會會否沒完沒了?他們有沒有想過今天做分享會,將來怎可以不做,會否成為一個永久的工作?政府想這樣繼續下去嗎?在由治及興的階段,此形式化現象對香港的管治是一個隱憂,而引起這問題的原因在本文再詳細討論。

8月3日,李家超上載於其Facebook一條近兩分鐘短片,片中他在特首辦主持會議,強烈譴責佩洛西竄訪台灣是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5名官員則統一的點頭和抄寫筆記。片段:香港商報 Youtube



一刀切管治形式的出現 

新一屆政府的管治也出現了一種新文化,就是「一刀切」手法,以下是幾個例子:

早前特首李家超在「梁粉」專欄作家屈穎妍於 7月19日發表題為《掛國旗要收租?》一文,指有愛國者自發掛國旗卻遭路政署濫收14.7萬元巨款費用,及隨後立法局議員和親中報章等的抨擊下,決定干預。7月21日晚他在其臉書上稱「已指示有關部門豁免相關費用」,在沒有法規的基礎下,勒令路政署把其按照規例收取的掛國旗收費退款給愛國團體。一個多小時後,路政署發新聞稿, 說會“盡快退款”,事件敲響了香港的法治喪鐘。 

之後,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沒有法例的支持下,宣布廢除7名被捕西醫所發出的逾兩萬張新冠疫苗接種醫學豁免證明書(俗稱免針紙),被一名市民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挑戰成功,高院在10月21日判政府敗訴,指法例沒有賦權政府廢除「免針紙」,指「政府權力來自法律,而不是一份新聞公告」。政府才遵從正規的做法,在10月25日刊憲修改法例第599L章賦權予醫務衞生局局長可宣告某註冊醫生發出免針紙無效,事件才得到解決。

11月3日傳媒引述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主席湯修齊透露,早前與醫務衛生局長盧寵茂會面,對方主動提出政府正考慮禁止向指定年份後出生的人銷售煙草,並會積極考慮湯的建議,將2009年或之後出生的市民將終身不能買煙。有市民和立法局議員批評香港是自由社會,成年人應該有選擇權。 

以上事件有一個共通點,就是用了「一刀切」的人治方式,新措施在沒有全盤考慮下,便旋風式的施行或考慮施行。一直以來,香港的政策是根據規例而行,雖然以往公務員體制僵化,一直被垢病為「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但不可就此否定跟隨規矩的重要性,這些一刀切的做事方式雖然有效率,但缺點是政策缺乏全方位思考,如果一意孤行會受到法律或者市民挑戰,到時又改例,只會日漸影響政府的公信力。

近年中國重視官員的效率,辦事不力的官員都要落台,不排除新一屆政府的官員急於向中央表現辦事能力高,所以出現了「一刀切」現象。如果政府高層有這種一刀切思維,就會蔓延整個政府,而破壞了香港的審慎管治文化,更輕視了「一國兩制」所守護的法治精神,對「一國兩制」是一個警號。

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在沒有法例的支持下,宣布廢除7名被捕西醫所發出的逾兩萬張免針紙,被一名市民向法庭提出司法覆核挑戰成功,高院在10月21日判政府敗訴。他的做法疑輕視了「一國兩制」所守護的法治精神。圖片:HK01

建制派處處要求香港模仿內地  

破壞「一國兩制」的還有一些建制派立法局議員。最明顯的例子見於年初第五波疫情爆發期間,今年1月有些建制派議員,聯同一批寫手、KOL、建制傳媒、Facebook群組,有系統地狠批林鄭月娥政府不仿照大陸抗疫的清零手法,並聯署要求香港全城禁足接受強制檢測(參與聯署人物見下圖)。之後,一些建制派新舊立法會議員,當中不少是選舉委員會議員,也加入要求「全民強制檢測」,包括陳凱欣、經民聯梁美芬、江玉歡、林智遠、民建聯的陳勇、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的陳曼琪。他們沒有理會香港根本沒有足夠的工作人員,無視香港的民情、文化、和制度與內地不同,強行要求港府把內地的一套抗疫手法複製在香港。

經過一些建制派人物的帶風向,現在隨意打開微信群組,無論是內地人還是香港人也抱怨港府沒有跟隨內地的一套抗疫政策。 近日在微信群組有人用簡體字發了一條評論,批評政府0+3防疫政策與內地的“動態清零”不一致,引致不能與內地通關,寫到:「无疑港政府的政策与内地背道而驰,而且港政府在错误的路过越走越远。。。港政府一方面说祖国是特区最堅强的后盾,另一方面则对祖国防疫政策视若无睹,我行我素。」基本法從來沒有說過香港的政策要跟內地一模一樣,人們把一國兩制拋諸腦後的情況,令人心酸。 

批鬥政府的人也嚇怕了官員,等於弱化了捍衛「一國兩制」的主力牆。官員不再敢公開的捍衛香港的制度,否則會被罵對中央不忠;為了保護自己,官員都高舉中央作保護罩,人前人後說得最多的是「祖國永遠是香港堅強後盾」。由於這伙批鬥者帶來的壓力仍然沒有消失,現在官員經常引述習近平的講話證明自己愛國,相信也是要令這些人沒有藉口罵自己。但此舉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在官員帶領下,內地化在社會成為風氣,之後會倒過來給官員壓力要處處「染紅」作保護,把陌生的內地文化僭建在香港的行政管理上,進一步稍弱「一國兩制」所保護的香港制度。

今年1月23日,以何君堯議員為首,共九位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與一眾KOL組織題為《同心抗疫,不如決心抗疫》的「網上聯署運動」,要求政府實行禁足令,以便進行全民強制檢測,把內地的一套控疫手法強加於香港,與「一國兩制」背道而馳。圖片:網上


引發「向北學習」 風氣的社會因素

現時香港出現這種「向北學習」風氣,以致侵蝕了「一國兩制」的原則,也與幾個社會因素有關。

還記得2019年的時候,香港被黑衣人打得支離破碎,誰人救助香港?中央當時頒布的國安法平靜風浪,反對暴力的一群終於有一個倚靠,心理上總覺得香港政府不濟,中央才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於是不少人想香港若然由國家全權管治就最好了。有政客利用這個社會氣氛來獲取政治利益,每事評擊政府沒有跟隨中央的制度,因此社會上出現盲目跟隨內地的心態,逐漸成為一股很大的力量要求政府施政學習中央。

問題也與中國的經濟崛起有關。在回歸初期,當時的中國仍然貧窮,香港人害怕社會主義會滲透香港,因此非常重視保護香港的制度跟內地不同。時移世易,今天香港的發展逐漸緊靠在世界經濟版圖全面崛起的中國,人們已經沒有需要再保住香港的體制,因此沒有人太關心「兩制」是否一體化了。呂大樂教授在他的書中指出,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成為了「塑造特區的未來主力槓桿」,內地資金在香港的市場可以起著支配的作用,因而衝擊着一國兩制。

一體化的傾向也源於香港政府自身的弱勢。回歸後,初學走路的特區政府在改善民生及經濟上缺乏方案,逐漸失去生存能力,要依靠「北水南流」來挽救香港經濟。中央為了保持香港的地位,唯有將香港納入國家發展藍圖,於是施政上缺乏方向的港府趨向跟隨中央。

在這個背景下,再加上政府對抗示威需要依靠中央,更加失去了自信;之後面對內地封關,通關主動權在中央,要通關便要跟隨內地的動態清零政策。種種原因令現在的政府比以往任何一屆政府更依賴中央,而官員不懂得怎樣拿捏,模仿中央變成最安心的保護罩,對實施「一國兩制」是一個危機。 

還記得2019年的時候,香港被黑衣人打得支離破碎,其後中央頒布國安法平靜風浪,反對暴力的一群人心理上總覺得香港政府不濟,中央才有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成為一股很大的力量要求政府施政學習中央。圖為2019年9月15日,示威者向政府總部扔擲燃燒物。 圖片:林振東/端傳媒


撼動「一國兩制」會延續移民潮、香港失去獨特性、影響統一大業 

當市民和外界見到港府也不自覺的撼動「一國兩制」所保護的核心價值,會對香港失去信心。經常說香港變得「面目全非」的港人會繼續移民。藍營人士可能會認為,「這些思想有問題的人早走早著」,但試問香港如果變成只有一種政治思想的人,社會會缺乏多樣性,變成一面倒,香港仍然是香港嗎?

除非一個地方的文化有歪理存在而必須更正,否則如文化被人強行扭曲,只會引起民眾反感。同樣道理,如果我們硬要內地人接受香港的文化,一定會惹來很多的反響。 內地人喜歡周星馳的電影就是喜歡觀看香港文化,如果這種香港文化逐漸消失,你認為內地人會開心嗎?香港和內地的兩個制度應該「各自精彩」,如果要香港不斷學習內地的思維以及手法,香港會慢慢失去其獨特性,又怎能為中國帶來貢獻?

未來中國會改變世界的版圖,而香港會擔起一個重要作用:給予世界對中國的信心,證明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是有包容性的,能夠包容一國兩制。如果一國兩制變形,香港又怎能成為將來台灣的前車呢,又會否影響中國的統一大業?問題值得中央關注。 

當市民和外界見到港府也不自覺的撼動「一國兩制」所保護的核心價值,會對香港失去信心。圖片:LAM YIK FEI / THE NEW YORK TIMES


讓我們都珍惜「一國兩制」 

2014年6月,中央發表《“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宣示全面管治權,意圖解決由於香港人漠視中央的治權而引發的政治亂局,但對於兩制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的現象,仍沒有見到中央的明顯關注。

要解決這個侵犯「一國兩制」的問題絕非易事,其中一個原因是基本法只是法律原則,對很多細節都沒有清晰界定,例如怎樣才是生活方式變了、怎樣才是高度自治,沒有人說得清清楚楚,因此未能防止有人任意的越過底線。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的可能不是法例,而是尊重。 以上提及的白皮書寫到:「在“一國”之內,“兩種制度”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借鑒,才能和諧並存,共同發展。」

未來,如沒有重大改變,香港還是會實施「一國兩制」,但如果沒有了兩種制度的互相尊重,就算字面上仍然稱它為一國兩制,只會成為軀殼,失去了靈魂。其實,香港「一國兩制」的成功關係到國家的發展,還記得前國家領導人鄧小平在1988年6月3日的話,指五十年不變不只是為了安定香港的人心,而是考慮到香港的繁榮和穩定與中國的發展戰略有著密切的關聯。「現在有一個香港,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 “香港”,就是説,為了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目標,要更加開放。既然這樣,怎麼會改變對香港的政策呢?實際上,五十年只是一個形象的講法,五十年後也不會變。」

尊重意識應該由政府帶頭做起,官員不只是嘴上重視「一國兩制」,而是要行出來,政府可以考慮以下方案,解決問題:

1)設立機制定期監管香港有否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說的「準確貫徹」一國兩制,如見到一國兩制有變形的情況,要提出來討論,阻止問題繼續發酵;

2)學校在國民教育課程,教導學生保護兩制的重要性;

3)管治者要以身作則,不形式化地模仿內地,而幹實事。在好的模範下,社會便不會跟著做形式化的事。

一國兩制源於40年前鄧小平的構想,今天的香港已經很少人提及鄧小平了,一國兩制經歷25年的風雨飄搖,它最後能否屹立不倒,視乎大家是否珍惜它。完稿之後,本報再翻看呂大樂教授的書的後記,發現他相信的與我們相信的是一樣。後記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做好一國兩制,需要有一種珍惜和小心經營的意識,雙方如是。」 


一連兩集社論在此完結


第一集: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探索更多與此主題相關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中肯持平|分明
中肯持平|分明
Fair and Impartial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