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書評】書展隱藏的歷史珍寶 ——《香港百人童年》

書評Books書評Books書評Books書評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2–10–28 14:59

2022年初,我與加拿大朋友姚慧玲聊看書這話題,得知朋友最近寫了一篇文章,記述她童年住在長洲的回憶,並收錄於新書《香港百人童年》中。我對書的題目感到十分有趣,馬上在網上搜尋有關這書的資料。

《香港百人童年》是去年12月由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兒協)出版的書籍。看了幾篇有關這書的介紹,感覺十分神奇:一本書竟然收錄了124位作者,共124篇的童年故事,他們的童年時代橫跨1920年至2000年,這本書真是一個香港近百年的歷史紀錄,肩負了歷史使命。 

我想為這本書寫書評,於是與編輯韋惠英女士聯絡上。與她交流後,我對這本書的創作理念有更深的了解,對負責的團隊生出一份敬意。韋女士是港大和中大兒童文學校外課程的講師,70年代她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包括何紫、阿濃、嚴吳嬋霞等,眼見色情暴力的漫畫充斥香港,令青少年沉迷閱讀,於是在1981年合力創辦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多年來推動本地創作青少年讀物,從而培育兒童的心靈健康。

去年為了慶祝創會40週年,一批兒協的理事找到一個新使命:為了讓現時的青年人對祖父母、父母輩的童年生活、身處的社會有所認識,他們著手籌劃一本紀錄香港人童年的書。於是,他們到處尋覓香港人的兒時故事,廣邀各方朋友投稿。他們對香港的熱誠終於得到回報,徵文的反應非常熱烈,在2021年5月截稿前,共收到124編文章。身為創會副會長的韋女士委身作編輯,把不同故事輯錄成書,於是成就了《香港百人童年》這書,今年正式在書展推出。 

《香港百人童年》一書兩冊每冊的漫畫展示了香港人的童年樂趣。 圖片:香港兒童文藝協會Facebook


仿似一道清泉  為香港注入生命力

這幾年香港受政治經濟動盪及疫情的威脅,社會充滿負面情緒,而124個真切感人的童年故事,仿似一道清泉,為香港注入生命力。字裡行間的親情、友情、鄉土情、陌路人的情,提醒讀者:我們的長輩小時也遇到不少的苦難,包括戰爭、父母早逝、疾病、和不同生活的掙扎,但仍堅強的面對,向前走!書中很多故事也很觸動我,閱讀時都讓我流下淚來。

以丁新豹博士、和陳耀南教授的序言揭開序幕的《香港百人童年》,作者大部分為普通市民,也有教育工作者、大學教授、前立法會議員、藝術工作者、和寫作人。一書包括上下兩冊,按作者的出生年份排序,上冊為1920-1951年出生人士,作者共61人,包括阿濃、何紫、李焯芬、程介明、曾鈺成、何俊仁等。下冊則為1951-1996年出生人士,共63位作者,如胡燕青、何紫薇、胡寶秀、周蜜蜜、孫慧玲、和菜姨姨。

作者的年齡由廿十多歲至年過百歲,各以第一身的寫法敘事,其中只有兩篇文章由於當事人年老需要口述,由他人筆錄,其他都是由作者自己親筆。雖然作者的故事各有不同,卻奇妙的跨越時空的呼應,讀者從中能找到自己童年生活的點滴,書中一個個的故事彷彿喚醒著讀者的心靈,一起回到回憶的海中。 


童年故事 喚醒讀者心靈

筆者在第一篇故事「百齡老人話當年」找到類似自己的童年故事!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102歲的袁滿林先生,1920年出生的他以口述,娓娓道來他的故事,由編輯韋女士筆錄。他憶述母親在1920年代,因生活困難,於是帶著他和其他兄弟姊妹上街做“無牌小販”,在街邊兜售報紙。因為無牌擺賣,有一次媽媽和孩子們被拉上中央警署,最後上庭,仁慈的法官卻罵警員為何拉一個拖著四五個小孩的媽媽,更從法庭的“濟貧箱”取出5元(當年5元不是小數目,1939年約是港幣2毫子一斤米),補償其母被捕而無法做生意的捐失,更發了個流動小販牌給母親。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看到這個故事,我想到自己的童年事。我父母1972年起在剛建成的慈雲山邨66座租了舖位開士多,售賣汽水、罐頭、啤酒、鮮奶、香煙等雜貨,也偷偷在沒有牌照下賣熟食,就是自製的上海包和豆漿。一家七小孩上學,開士多當然不足養家,所以我的父母也在士多對出行人路當上無牌小販,賣上海包和豆漿。1973年香港股災,很多人失業,便轉做無牌小販為生。慈雲山邨是當時全港其中一個最大的屋邨,單是61至66座已有3至4萬人居住,附近有十多間中小學和幼稚園,也是去乘坐公共汽車的路徑,於是有數十檔無牌熟食小販在此為生。在1970至1980年代,66座對出的行人路更成為了出名的“食街”,也就是我們家擺賣的地方。

每天上班上學、放學下班、午飯等繁忙時間,爸爸會急忙的推著手推車到士多對出的”食街”擺賣,我們七兄弟姊妹一有時間就要幫手叫賣及看舖,我在小六便開始造豆漿,中四五便幫手造包及煎包。我們家造的豬肉包丶牛肉包、鍋貼、花卷、饅頭、葱油餅等上海包點,肉汁鮮嫩、飽皮鬆軟,大人學生也很愛吃。

有一次,一個中學生食物中毒,衛生署便派員到66座的食店及小販驗食物,檢驗結果我家小店的食物沒有問題。當時一個衛生署“幫辦”見我們一家9口生活不容易,便詳細教我父親去辦一個正式的熟食牌照,以免日後被控。他還留下聯絡電話給我父親,以便有問題可以問他。 一個毫不相識的公務人員,也盡力幫助我們,一定是個有愛心的人!


六、七十年代,攤販聚集形成市集,如北河街,一些貨物攤放於地上售賣,或以木頭手推車盛載叫賣,吸引密集人流。(政府新聞處圖片資料室照片)
有些作者在書中描述他們童年時,在六、七十年代,隨著家人當上小販,在街上叫賣。當時的香港,攤販聚集形成市集,如圖中的北河街,小販把貨物攤放於地上售賣,或以木頭手推車盛載叫賣,吸引密集人流。圖片:政府新聞處


受助助人的童年回憶  永留心底 

袁滿林先生的另一個故事,便是在報紙檔與一位警署警長談天說地,最後還認了這位警長為“契爺”,日後黑白二道也不騷擾報紙檔!我家也有類似的經驗。由70年代開始,慈雲山是出名的黑社會聚集地,在那裡開士多做小販不免被黑幫騷擾。有一年一位新警長進駐66座的警崗,一個星期兩三晚會行經我家士多飲汽水,也趁機與我父親聊天。 這警長是個善心人,見我們一家九口,給七個孩子供書教學,生活不易,有時路過放下一些糖果,有幾次更假意幫襯父親買“藍罐曲奇”或“花街朱古力”要送禮,最終是送給我們兄弟姐妹吃的!1970年代,這不是便宜的食品,我們一年才有機會吃一兩次。也許是因為警長經常光顧我們,那幾年我們的小店也甚少受黑社會騷擾!

類似以上人間有情的故事在書中有不少,例如在「何時可以吃一頓飽飯?」的故事裏,今年82歲的作者黎幗華先生憶述香港被日軍侵佔三年八個月的困難歲月,和香港重光後生活開始改善,有餐飽食。 某天晚上,他爸爸不知在那裏弄來一小袋的“斗零”(五分錢),星期日他們一家大小到街市,把錢派給坐在路旁衣衫襤褸、面黃骨瘦的人。 「我知道那些面黃骨瘦的路人拿著斗零就可以買到一碗粥 ,吃飽一餐。」黎先生回憶到。原來一次幫助人的經歷可以留在一個小孩心中一輩子,而且有一種滿足感。在那時戰後的年代,生活不易,但作者的父親以身作則,帶著一家人傳愛行善,實在令人敬佩!

No photo description available.
圖為慈雲山65座(左) 及 66座 (右) 之間的欣華街,警崗在右手邊(黑色門),在淺藍色汽車的前面。讓本文作者難忘的警長就是駐守在這個警崗。圖片:網上


物質匱乏  但童年快樂

由1920至1970年代,中國多災多難,國共內戰,日軍侵略,韓戰,文化大革命等等,不論是在中國或香港,一般人的生活環境也甚艱苦,香港人的生活直至70年代,因工業發展,才慢慢好起來。

在那些生活艱難的歲月,小朋友大多數沒有玩具,但兒童卻有玩不完的遊戲,有用一塊長條木板自製的“搖搖板”,用粉筆字畫在地上成了的“跳飛機”,用報紙造風筝。《香港百人童年》內有很多故事,描述了這些令人回味無窮的童年樂事。

有些作者回憶童年時在公共屋邨捉迷藏的樂事。兒時不少人也玩過捉迷藏,但這種遊戲在香港的公共屋村的小孩手中便成了另一個層次。住在上下幾層的朋友仔一起捉迷藏,一座七、八層的公屋便是遊戲的範圍,十多隻“馬騮”全座樓週圍跑,玩幾個小時的捉迷藏,何其壯觀!

一張含有 室外, 個人, 地面, 團體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1960年代,孩子們用一塊木板製作自己的“搖搖板”。 圖片:歷史檔案館

五六十年代,港英政府開始為市民興建遊樂設施,圖為1965年的天台遊樂場,天真可愛的小朋友玩得樂透了,成為不少年長港人的童年回憶。圖片:歷史檔案館

生活困難,家中沒有錢買玩具,不是問題!書中一些作者憶起,小時候會用“報紙”造風筝,又稱紙鷂,有些頑皮男孩會打碎玻璃樽磨成玻璃粉“造風筝綫”,去鎅斷別人的風箏線,然後撿走掉下來的紙鷂。這也是我兒時喜歡的玩兒,鎅獲無數的紙鷂。一些作者兒時又會找來木板做“乒乓球板”;或隨手用一根粉筆或樹枝,在地下畫個10格子的“跳飛機”,便可與朋友玩一天。

書中紀錄,住在山邊木屋區或新界石屋的小朋友,更有另一個天地:通山跑,摘(有時候是偷)水果吃,捉好勇鬥狠的蜘蛛“金絲貓”來互打,山溪游水捉魚,其樂無窮!

書中有幾篇故事的作者憶述另一種娛樂 - 看公仔書。 相比起七十年多以後的公仔書充斥不少暴力,五六十年代的公仔書,題材是很正面的,很多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封神榜》或《西遊記》之類的故事。在50年代,20本公仔書的租借費約為1毫子港元,至60年代1毫就只租到15本。這些作者記述小時候也有些零用錢,去租公仔書看,之後四五個朋友一起分享! 

每一位描述這些兒時玩意的作者,所回憶的經歷都是充滿喜悦的。物質貧乏但心中滿有喜樂。這些在逆境中找出樂趣的技能,或多或少對這些作者在成長中有正面的影響,令他們能從困境站起來,努力向前!

看看近十多年的香港家庭,很多都能給孩子不同的玩具及物質享受,但不少兒童卻因此缺乏面對逆境的能力,並且不知道與他人分享的意義,有困難時父母也代他們解決。相比之下,香港早期的生活雖然困難重重,卻成為搖籃培植堅毅的能力,健康的性情,值得今天的父母反思。 

【多圖】回望60年前香港窮孩子的快樂 路邊攤1毫子借20本公仔書
1960年代「公仔書」路邊攤非常盛行,估計全港多達500個,開設一個擁有超過800本公仔書的租書攤約需100元,以當時物價而言並非小數目。圖片攝於1964年的香港街頭,看鋪的男孩和看公仔書的孩子大都沒有穿鞋子,除了見證社會普遍貧窮以外,也反映當時的人的單純。圖片:歷史檔案館


紀錄了戰下百姓生活 

《香港百人童年》的作者,有不少是出生於中國內地,因不同的原因最終落腳香港。他們的故事不獨只有香港近代的歷史,也包括了中國及一些東南亞國家近代戰亂的點滴,能讓讀者,尤其較年輕的一代,知道上一兩輩人的艱辛及堅強鬥志。

在「記得當年年纪小」的故事中,1930年在南京出生的蘇君瑾女士口述了她不凡的童年。她父親是中國國民黨將軍,母親是兒科醫生。生於亂世,她自小便隨父親軍旅住過很多地方:去過日本,青島,杭州,再回南京,之後向西南走,到達贵州。「行程中,我們這些小孩被放進籃子,由挑夫挑著前行。入夜,大伙兒在廟宇度宿。」今年92歲的老人回憶道。當時貴州是個貧困的地方,平民沒有錢看病,其母親贈醫施藥,而病人則送來各種農產品,補充他們一家平常的苦瓜南瓜食糧。

香港從1941年12月25日香港總督楊慕琦投降起淪陷,經歷「三年零八個月」日佔時期,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書中有多篇故事,描述了香港淪陷三年八個月的慘況。一家人在食午飯,突然傳來尖銳的警報,也來不及走去防空洞,只能避到飯桌下。轟隆一聲,待猛烈搖動停了,看到隔壁的房子整座樓被夷為平地,裏面所有人無一生還。

書裡也有幾篇故事講述日戰時期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地的戰亂故事,讓讀者感受到戰爭在東南亞等地造成人民多麼痛苦的災難。

一張含有 文字 的圖片
自動產生的描述
日佔時期,香港人捱飢抵餓,市民須輪候慈善機構“施食” ,圖為1941年香港的“施食廠”,即派發食物的地方。圖片:網上


上一輩堅強的意志 值得借鑒

香港經過我們祖父母及父母輩多年的堅毅意志,歷盡日侵、社會動盪、經濟不境的六七十年,慢慢把香港建成今天的國際級城市。雖然很多歷史能從電子媒體或報章找到,但這些冷冰冰的媒介永遠比不上124個親述、有血有肉的故事來得真實及感人。

香港近年經歷不斷的改變,不少年長及年青人在亂局中,感到迷失。讓我們看看祖父輩的故事,在殘酷的戰爭中、生活的磨難中,仍然排盡萬難去努力養妻活兒,令下一輩有更好的機會, 這種堅強的意志,值得每一個人去借鑒。

姚恩崇
IT人,曾在加拿大讀書和工作了10多年,對歷史和考古學感興趣,是國際文博總會教育顧問。


《香港百人童年》在今年書展推出,讀者可以在三樓童書館青田教育中心攤位3C一D02碰上它。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探索更多與此主題相關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