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中國歷史】「一帶一路」加強各國民族共融,和平相處

中國歷史China History中國歷史China History中國歷史China History中國歷史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2–10–28 15:01

自習近平主席在2003年向世界提出「一帶一路」的新頴構思,引起國際間極度的關注,隨之而來是不同的發展項目逐步展開,世界的目光也聚焦在這個世紀大工程上。

各國對「一帶一路」的討論主要環繞其對經濟的影響。可是,除了推動全球經濟發展外,「一帶一路」原來有另一個鮮為人知的目標:促進參與國的文化交流,增加民族之間的互相瞭解和尊重,從而達致各國能和平共處,互惠互利。

橫貫歐亞的「一帶一路」計劃分海陸兩路連接60多個國家,覆蓋約世界三分之二人口。參與國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文萊、菲律賓、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門、阿曼、阿聯酋、卡塔爾、科威特、巴林、希臘、和義大利等。

「一帶一路」新建的交通網絡除了帶來更多外資到沿線國家和地區,各國間的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將會隨之增加,預計會帶來一個史無前例的「世界文化大融合」。

本文嘗試從中國歷史的角度去剖析文化共融在「一帶一路」所扮演的角色。


文化共融一直在中國人的基因裡

其實文化共融一直存在中國人的基因裡。華夏中國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不單以頑強的生命力和延續性見稱、還擁有「彼此包容」的文化特質,而歷史上的中國原來一直都在推行「文化共融」。 

中國人這種共融特質是怎樣煉成的呢? 可以說是在患難中形成的。 

中國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經歷外族侵略,甚至還有兩次(元/清)被外族統治。五胡亂華時(由西晉滅亡開始一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完結,有的學者稱之為“永嘉之亂” 或“中原淪陷”等),契丹及女真民族侵略中國北部,分別建立遼國及金國;元朝時蒙古人統治中原100年;滿族人在清朝統治中國268年。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在一場場災難中,深厚的漢族文化沒有在歷史中消失,反而不斷吸收外族文化,形成今天人們所說的「多元共融」文化。 例如在元清兩朝,漢族的儒家思想仍為治國之本,以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為重要的國策,亦大量重用漢族官員推動朝政,使中國文明從未中斷,造就了博大精深的漢族文化。當時兩朝外族徹底地被漢族文化所同化,同時成為中華民族的一部分,產生「文化共融」。事實上,現在中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擁有那麼多民族的國家。

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的特維叟.萊特對中國文化有深刻的理解。他在2009年接受德國電視台訪問總結對全球教育的感想時,多次強調中國文化的影響力 :「不要試圖去同化中國人,因為首先你會被同化」。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包括圖中的義大利,蘊含著豐富的文化,隨著計劃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的交流不斷加深,文化融合必將為各國注入新的活力。相片:網上


張騫,玄奘,鄭和的文化交流之路

在文化共融上,絲綢之路,簡稱絲路(分為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開創了中國人與外國人的文化交流之路,為中華民族與外族的文化共融創下高峰。 

陸上絲綢之路源於西漢時代(公元前138年),當時漢武帝派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開闢陸上通道,從首都長安出發,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和地中海各國。他兩次被匈奴軍隊俘虜囚禁,歷時13年終於逃回長安,過程中成功開拓了「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的黃金時期是在大唐盛世,漢族與外族往來此路買賣經商,當時中華文化主導並影響著世界潮流,而不同文化,各種宗教在「絲綢之路」上亦共融共存。

張騫是西漢時偉大的探險家。他出使西域,足跡遍及中亞、西亞各地,及地中海各國,是中原去西域的第一人。這是張騫出使西域畫像。


至7世紀中期,唐朝的玄奘法師西行印度取經,再次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打開了各種文化互動的燦爛一頁。其實在唐朝建立後不久,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人(大多生活在當今蒙古地區之内)手中,因此唐朝為了安全禁止人民出國西行。唐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高昌是漢人古時在西域建立的國家,位於狹窄的吐魯番盆地,當時是一個交通樞紐,即今日的新疆吐魯番市),玄奘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

唐朝之後採取「對外開放」政策,更創造了一個和平而穩定的對外民族關係,外域紛紛來朝進貢及相互交流,為地區帶來一個更大的文化共融。傳統的中華文化與異域文化互相輝影,令唐朝在文學、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詩歌及服裝上有突破性的發展 ,表現出高度藝術特色,唐三彩陶器就是當代優秀的產物。這些文化及藝術的交融對中華民族及外族奠定堅實的互動基礎。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以鄭和下西洋為標誌。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指中國在明朝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航海旅程,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當時,明成祖命外交官鄭和率領240多艘海船的龐大船隊遠航,拜訪了30餘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在多地傳播和平理念並引進先進的中華文化。例如滿剌加(今馬六甲,即馬來西亞的一個州)當時只是一個荒僻的小漁村,當地人從鄭和團隊裏學會建造城市的本領及耕作技術,鄭和團隊還給當地人治病和教授醫療技巧。據說鄭和也到過非洲,帶回了他所稱的靈獸「麒麟」,其實就是長頸鹿。而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同時,鄭和一行人也體會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和吸收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並記載下來,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民族資料。

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以鄭和下西洋為標誌。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指中國在明朝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航海旅程,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


文化共融的痕跡   鄭和水手後代留在非洲

今天這些早期的文化共融好像看不到痕跡,但隨著考古研究逐漸被人發現。例如非洲北部的肯亞更可能遺留了鄭和水手的後代。在肯亞的曼達島上,由中國、美國和肯亞的考古學家組成的團隊,在2017年挖掘出擁有中國血緣的人骨,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島上亦發現了不少中國瓷器以及貨幣。

曼達島旁邊不遠有一個帕泰島,據稱是鄭和下西洋時的必經之路,島上住著1000多名「瓦上加人」,他們聚居的 「上加村」(shangga)更被稱為「鄭和村」。據村中的傳說,載著鄭和水手的船在附近海域遭遇暴雨觸礁沉沒,船上20多人死裡逃生來到島上,那時交通落後,他們根本無法回到中國,就留下來與當地人通婚,繁衍後代。中國水手們相信是今天帕泰島居民的祖先。島上的居民長相與非洲人有一定分別,比如膚色介於黑色和黃色之間,頭髮沒非洲人那麼卷曲,身材也沒那麼高大。村民的習俗跟中國人非常相似:都把墓穴建成圓形並豎碑,全部朝向東方;當地人會養蠶織布,亦熱衷“炒菜”,這些都有中國的影子,他們亦自稱是中國人的後代。

17世紀,上加村毀於部族鬥爭,中國水手在此居住的物証損毀殆盡。他們的後裔遠走他鄉,有的遷至遙遠的非洲大陸,有的遷往距上加村10公里外的西尤村。

肯亞曼達島位於非洲北部海岸,2017年8月2日,由中國、美國和肯亞的考古學家組成的團隊在島上挖掘出擁有中國血緣的人骨,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相片:網上
西尤村村民奧馬爾(右)自稱是中國人後裔,在2005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他的長相和當地人有很大不同,皮膚像是曬黑的,而不是天生的黑。奧馬爾說,他的爺爺曾經告訴他,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相片: 新華社記者王宏達


「一帶一路」創造未來的文化大觀園

多元文化的共融,和諧相處  ——  正是絲綢之路留給中華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遺產。

今天隨著「一帶一路」沿線的交通基建及文化旅遊設施進一步完善,各國人民能更方便往訪沿線各地,增加對不同文化的瞭解。筆者熱切期待「一帶一路」全線開通,讓世界各地的人民有機會遊走這個特別的國際文化大觀園,增進民族之間的互相欣賞,和平共處。 


姚恩崇
化學工程師 /IT人,曾在加拿大讀書和工作10多年,對歷史和考古學特別感興趣,是亞太文博總會教學研究顧問。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探索更多與此主題相關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中肯持平|分明
中肯持平|分明
Fair and Impartial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