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社論】從疫症中重拾往日情

社論Editorial社論Editorial社論Editorial社論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2–02–20 23:24

在五六十年代,香港人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出自1953年的電影《危樓春曉》裡吳楚帆的一句對白,家傳戶曉。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為我付出,我又為別人付出,這後來成為了香港人共同擁有的價值觀。還記得有些老人家每當見到鄉村的小路破爛了,會獨自拿著小工具和英泥去修葺。又記得電影《難兄難弟》中清貧的劏房鄰居互相幫助之情。今天這些情景只成為了依稀的記憶,這種情令人懷念。 

今天,香港人很少為社會付出。80年代經濟起飛,政府大大增加社會福利,香港人普遍的生活改善了,但人卻失去了面對逆境的能力,亦覺得改變社會是政府的責任。再加上政客長期的洗腦,市民只懂指責政府,抱怨批評成為了香港人的基因,鮮有主動幫助社會的人。漸漸地香港人也忘記了自己有幫助別人的能力。 

在Omicron變種大爆發後,香港的確診人數每日飆升,隔離設施嚴重不足,政府考慮使用新落成的屋邨作隔離設施,而有可能被徵用包括屯門的菁田邨及和田邨。竟然有團體和立法局議員反對,稱屋邨均靠近民居,擔心會導致附近居民有「情緒對抗」。在疫情時期,地區團體和議員應該帶領市民發揚互助精神,但竟然帶頭拒絕伸出援手。人們變得自私又自我。就連接受幫助的人也投訴服務不夠好,看看葵涌邨葵逸樓的一些居民,被圍封的第一晚,政府人員送飯盒遲了兩個鐘,飯菜不夠熱也投訴。


人情,一早煙消雲散

在獅子山下,曾經熾熱的人情,一早煙消雲散。 

新冠疫症下,在社會上見到的盡是投訴、一味責難、譴責、抱怨。記者會中,記者們發出來的問題滿是雞蛋裏挑骨頭、抱怨和批評,例如重複問林鄭「做乜唔戴口罩、點解殺倉鼠、點解禁年宵花市。。。」政府在大廈做圍封時,區議員和立法局議員經常到現場指指點點,和接受傳媒訪問,說什麼什麼做得不好。記者也一樣,訪問居民十居其九是問他們有什麼投訴,難道一個不投訴、說感謝話語的人,也訪問不到? 還是選擇報導負面的新聞,帶動社會一起負面?我們也鮮有聽聞人們在社區裏自發動員幫助在疫情中有需要人士,當然除了撈政治本錢做秀的政客。

就算在立法會,冷漠惡毒比比皆是。從一月起,疫情爆發,建制派立法會議員沒有盡責與政府「善意的」商量對策,從沒有互助精神,對官員大聲斥責、說話尖酸刻薄,以前是泛民主派、現在是建制派,一樣的「沒品」。完善了的選舉制度下的立法會,沒有改變這種文化。開會已經兩個月了,有否聽過在立法會的會議裏,建制派的議員會說「特首,不用怕,有我們在,我們必定支持政府抗疫!加油!」這樣有社會地位的人作為公眾的「榜樣」,市民變成什麼模樣,大家有目共睹。

週六(12日)我們刊登了一篇社論,題為《建制派和KOL聯署的「全民禁足檢測」是偽命題》,提到市民被一班建制派政客、KOL及傳媒帶風向,以為政府抗疫不盡力,對政府仇恨日深,卻忘記了官員們日以繼夜的在對抗病毒,為我們爭戰。被洗腦的市民不知不覺成為了政客的助攻手,形成社會上一股反政府力量。文章中寫了這一段「 我們作為社會一份子,不能依靠政府做所有工作而不付出,當稍有做得不好就大罵,批評和找錯處很容易,願意貢獻的有多少人?」,值得社會思考。 

1月19日,立法會議員李梓敬(同時是KOL)在其Youtube頻道上載視頻,題為《立法會大會首次發言,李梓敬發火鬧爆陳肇始!》,紀錄了他對政府的一向態度:在1月19日的立法會會議中,對官員「振振有詞」的斥責、說話尖酸刻薄;除了提出全民禁足檢測的偽命題,也對政府抗疫的工作雞蛋裏挑骨頭。這只是現今立法局議員的行為的冰山一角,而這絕對不是中央要求的「善意誠懇 」的議政態度。試問這種「治港者」怎能給市民一個好榜樣?上樑不正下樑歪,市民只會學到批評抱怨的習慣,而非在逆境中的互助精神,對香港有極大的負面影響。圖片:Youtube截圖


疫情是一個契機 重燃人性光輝

疫情是一個災難,但也是一個契機讓香港改變。雖然現時香港是在最困難的時刻,但人類一向絕處逢生,亦有可能重燃香港人的人性光輝。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2020年6月21日,發展局的局長隨筆發放了一篇文章,題為《渠務署好爸爸》,介紹了一位同事,渠務署工程督察徐偉耀。他平日的工作是負責管理渠務事宜,工餘時,他積極當義工。抗疫期間徐偉耀也響應政府的呼籲加入義工隊,協助向家居隔離者進行電話訪查、與建造業議會義工包裝口罩,以及前往各區,包括南丫島偏遠村落,為公公婆婆送上口罩。在視頻中這位好爸爸盼望女兒學會以生命影響生命,感染身邊的人加入助人行列,貢獻社會。

同年,一班輪椅人士組成義工隊,決定發揮自強互助的精神,自製縫製貼心設計的口罩袋贈同路人。當中六十七歲的談少玲,當時她退休十三年,但決定再度「出山」,每星期有四、五日到九龍灣的自強協會中心做義工,縫製貼心設計的口罩袋,送給其他輪椅人士,因為「我在中心做義工三年,見到唔少輪椅人士雙手都郁動唔方便,所以個口罩袋都特登整大小小,加口鈕釘,凸條口罩帶出嚟就可以當手抽,面料仲防水,方便收納同消毒。」她在一個傳媒訪問中說。

可是,這些故事沒有在香港引起多少迴響,因為「幫助社會」在香港沒有人重視。在只懂批評,而不付出的城市,愛又有多少份量呢?

幾天前,一位透視報的作者見到身邊的人每日都批評抱怨,就決定扭轉情況。「我在一個群裡勸他們出去做義工抗疫,別一天到晚抱怨這個那個。我好像成功把他們的焦點從罵政府變成如何做義工服務社群。」他說。 「那些人天天吵吵鬧鬧,不如拿出時間、金錢去幫助真正水深火熱的人。」

渠務署工程督察徐偉耀(右)平日的工作是負責管理渠務事宜。工餘時,他積極當義工。抗疫期間,他響應政府的呼籲加入義工隊。圖為他到社區為公公婆婆送上口罩。這位好爸爸盼望女兒學會以生命影響生命,感染身邊的人加入助人行列,貢獻社會。大家從他的行動和話語中得到什麼啟發?圖片:發展局



人生最重要活得精彩  為世界帶來意義

每天人們浪費多少時間在Facebook和WhatsApp互相駁斥,公審政見不同的人,又或是轉發洗腦的文宣?很多人每天看KOL YouTube,連長一點的文章也不看,用懶人包消化別人鋪排的政治訊息,但學到了什麼?學到的批鬥用語對社會有什麼實質貢獻?浪費的時間如果用來幫助社會不是一件美好的事嗎?不是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交代嗎?生命極度短促,轉眼飛逝,人的一生最重要是活得精彩,為世界帶來意義。

今天我們又聽到有一個市民去年主動到監獄探訪2019年暴動中被判監的青年。他在群組中分享到原來這批青年很多都感到後悔和無奈,他提到希望社會能夠給他們一個更新的機會,否則出獄後前途堪虞。他真心的為這批年青人擔憂,著急地想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有人這樣關心犯事的示威青年。很多人只會用嘴巴「貢獻」社會,但這個人卻用行動付出。這種人才是社會的榜樣,並非爭逐名利的某些立法會議員和KOL。這就是愛,而「愛」在政治對立和撕裂的香港,已經消失了很久。

這件事讓我們學會,每個人也有能力為社會付出,每個人也可以去愛。

特首林鄭月娥在昨天(15日)的記者會中提到政府缺乏抗疫人手,退休了的公務員也回巢幫忙。香港也需要我們。香港的700萬人中,只要有1%的人願意出來幫忙,我們會有七萬名義工,足夠戰勝當前的困難。疫情下,你也會響應政府的呼籲加入義工隊嗎?

今天透視報刊登了一篇文章《由「封城」到「付出」》,作者Mr E是一個喜歡自發幫助社會的人,常常掛在口中的是「你有什麼需要幫忙,即管找我!」。2019年暴動期間,他自發設計海報,揭露暴力示威的問題,並且走到街上張貼。 

這就是久違了的香港。

今天他寫了這篇文章,猶如一粒種子,將會發芽成長。希望讀者們看到這篇社論和他的文章後,能夠思考如何為社會付出,重拾香港的往日情。



相關文章:

https://truereport.hk/2022/20/%e8%a7%80%e9%bb%9e/%e7%a4%be%e8%ab%96/13833/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