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社論】清一色的反思2:香港輸掉了什麼?

社論Editorial社論Editorial社論Editorial社論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5–01–09 16:23

去年12月19日,晚上11時06分,選管會主席馮驊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在灣仔會展中心中央點票站率先倒出票箱內的選票,工作人員正式開始點算選票,之後逐一宣佈當選的90名候選人的名字,由清晨一直至早上。

結果是非建制派在地區直選中全軍覆沒,只有新思維主席狄志遠取得功能界別的社福界議席,成為他自稱的1對89,即在新一屆90席的議會中,只一個民主派面對89個建制派。得知結果的泛民候選人面目無光的接受預期的落敗,全勝的建制派候選人歡呼聲響遍點票中心。

在旁靜悄悄等待自己命運的香港,當得知選舉結果,從原來的「五光十色」變成「清一色」,只發出一聲長長的嘆息,既無力又無辜。 

在清一色的立法會,獲選的議員全都是「建制派」,意味他們可以獨攬大權,左右大局,而情況似乎已經開始發生。在中央撥亂反正後,攬炒反對派紛紛入獄後,為何香港的社會仍然動盪,輿論仍然紛亂,很大原因就在於此。這問題我們絕不能輕視,由於這個議會monopoly壟斷生態已經成為香港施政的阻力,如中央和特區政府不盡快解決這個問題,將會阻礙政府進入解決香港的核心問題,直接動搖香港的行政主導體制,影響深遠。 

在今集,我們將細說清一色的議會對香港的影響。 


眾新聞- 選舉新遊戲新玩法選委會亮點變盲點
在清一色的立法會,獲選的議員全都是「建制派」,意味他們可以獨攬大權,左右大局,而情況似乎已經開始發生。圖片:眾新聞



議會失去制衡  未能抗衡反智命題

議會內有不同政治光譜能夠令議員互相制衡,防止政治操作令政策傾側既得利益者。因此大家可以見到,以往建制派會遏止泛民的強詞奪理和為反而反;同樣地,泛民也能夠監察建制派,不會唯唯諾諾的通過有問題的政策。

可是,現時清一色的議會沒有政治的多元性,失去了互相制衡的作用,有問題的議案將會出現,現行政策亦不能受到有效監管。舉例,在第五波疫情攻擊下,由於香港的疫苗接種率偏低,因此政府堅持實行「動態清零」(dynamic "zero infection") 政策,要拯救人命,這是理智和必須的策略。但長遠來說,由於香港的人力物力有限、市民也普遍不會配合政府的政策,香港很難做到中國要求的「清零」水平,通關便會遙遙無期。在疫情緩和後,如香港繼續這嚴厲防控策略,也會斷絕與世界的接軌,大大打擊香港的經濟。可是,很多建制派立法會議員認為中央強大的一套清零措施可以「照搬」在香港實施,卻沒有考慮香港的實際資源及人手的限制。由於立法會是清一色建制派,議會內沒有另類聲音制衡此等言論,竟然90位議員裏,沒有一位質疑「清零」政策的可持續性,甚至沒有討論怎樣可以實行適合香港的「清零」策略。這是由於建制派議員們普遍不敢開罪中央,因此連提都不敢提,又怎能商討和找出最適合香港的防疫政策? 

這情況是清一色建制派議會才特有的,由於他們的親中立場,不敢提出建設性批評,慣性不會政治不正確。早前有中間路線的人發文質疑香港堅持「清零」政策的不切實際,如果這種聲音可以在立法會發出,我們便可以討論在疫情緩和後,長遠那一種抗疫政策最有效。對於任何國家,包括中國,從政者需要的是敢言的諫官,社會才可以進步。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要澄清的是,不繼續清零政策,不等如與病毒共存、絕對不是躺平,而是實施有彈性的防疫限制,代替「一刀切」措施,保護市民健康生命之餘,亦可以保障香港的經濟。現時政府防疫政策有很多不足,這跟政府是否應該繼續實行「動態清零」政策沒有關係。有不足就要改,動態清零政策指實行嚴厲的防控疫情措施,而根據不同專家指出,這個措施在資源缺乏的香港是不能長期持續的,會拖垮經濟民生。因此,在疫情逐漸消退後,議員要在立法會討論應否繼續,如何繼續,還是轉另一個部署。

立法局議員應該想市民所想去解決問題,有需要時,可以向政府建議向中央提請通關的要求如何可以彈性而謹慎的配合,令香港與內地可以通關。這才是真正的議政,而不是每天看準機會為官員扣帽子,誣捏政府實行「與病毒共存」,把疫情政治化。過去兩週,有了中央支持,特區政府正在不斷改進,現時香港需要同心投疫,而不是天天去駡政府這樣不足那樣不好。坦白說,建制派除了叫中央打救外,有沒有提出可行的建議呢?這批建制派只用「口號」議政,例如說「跟中央指示做」、「習近平最高批示」、「全民檢」、「封城」,但卻沒有詳述如何實行,這就是議政? 如果什麼都說「跟阿爺」,那麼香港還需要用高薪厚祿聘請你作為議員嗎?

就算有議員有以上的看法,這種另類聲音在清一色的立法會已被靜音了。

雖然立法會現在有很多新成員,但從沒有人夠膽走出來反對主流建制派(包括民建聯、工聯會、經民聯)所要求的建議,主流建制派壟斷了議會的言論,獨攬政策大權,導致議會失去互相制衡。沒有不同的聲音一起辯論以及出謀劃策,議員們不能深入的議政,香港又怎能作出良政善治呢?這對香港的施政是非常有害的。

立法會需要不同的政治光譜的人一起提出不同的建議,才能互相衝擊思想,共謀出路。可是被建制派壟斷了的清一色立法會完全見不到這種討論,導致建制派的議政能力變得更低落,只以罵政府的方法推銷一些劣策。這並不是議政,立法會如果繼續這樣下去,便等於自斷雙臂,失去其原有議政功能。

現時清一色的議會沒有政治的多元性,失去了互相制衡的作用。圖為2020年11月12日,民主派立法會議員總辭後,他們在立法會大廳的座位留空了。今天在新的立法會裡,已經再沒有反對派了。攝:林振東/端傳媒



議事能力每況越下 議員失去獨立思考能力

立法會本應是討論和批核政府政策的地方,但以往充斥反對派的立法會是政治表演和罵戰的場地,議員不斷拉布令民生政策停頓。以往,建制派在議會可以做到一個制衡的作用,批核一些有利民生的政策,為香港止血。 可是,現在泛民主派消失了,議會只有清一色建制派,又衍生了另一個問題:議事能力低落。 

以往建制派的問題在於他們沒有對香港的問題作出深入研究以及提出有效的建議,一些人只在議會裏跟大隊按掣同意,是橡皮圖章、擦鞋中央一族(這亦引起整體香港人的不滿,引致市民傾側於反對派),故此香港的核心問題久久不癒與他們不無關係。

現時由於泛民全數出局,令上一屆31位建制派議員成功連任,只有兩人落選。一些被批「議政能力低」的建制派議員繼續留任,留任的29位建制派議員佔立法會90議席的三分一,反映議事低落的文化將有可能延續。

2月16日,立法會大會以網上視像形式舉行,當中討論近日跨境司機確診而影響鮮活食品供應問題,民建聯漁農界立法會議員何俊賢提出,「以前打杖時,美國空投物資予柏林,每日動用3,000架飛機,投下市民需要的物品」。他考慮到當時做法令美軍犧牲了9名機師,所以想到以「無人機」取代,建議政府研究用無人機空投鮮活食品來港。

根據政府新聞網2月25日的新聞稿,為確保內地供港日常物資供應穩定,包括蔬菜、水果和其他日常食品、生活物資等,特區政府與内地當局合作,由内地到香港的海上快線水路運輸服務已開通,目前每日至少三班駁船服務支援水路貨物供應。新聞稿指出,根據內地當局資料,鹽田國際、大鏟灣和媽灣港三個碼頭2月24日運輸供港物資超過300個20呎標箱,近2,000噸。其中生鮮食品類超過30標箱,超過300噸。這只是一天的運貨量。專業無人機的運載量平均只有20至220 Kg,如果根據這位立法局議員的建議,試問每天要用多少架無人飛機才可以運送300噸新鮮食品到香港?何俊賢是漁農界的代表,香港每天有多少噸生鮮食物從大陸來港,需要多少車次,他也不知道?如果知道,又怎會提出那匪夷所思的以無人機空投鮮活食品來港的建議?這多少也反映了他不了解所代表的業界。不了解又怎能在立法會為業界所面對的問題議政?今天建制派議員的議事能力,令人憂慮。

不但如此,舊有的建制派政黨共奪得43席,差不多立法會的一半議員人數,將有很大的影響力,絕對能夠影響其他人的政治取向及議政水平。第一,在政治清一色的情況下, 原有建制派政黨議事能力將會成為立法會的benchmark基準,其他議員也會認為這種水平已經可以「收貨」。第二,如果雙方的政治光譜不同,不同意或是不跟隨對方的取向是非常正常,但由於建制派議員全都是同一個政治光譜,如果個別議員提出不同意見,會變得更加困難,因為議員會面對被孤立的風險。第三,議員也會因為羊群心理而跟隨大黨又或是一些領導社會輿論的議員的方向,包括KOL議員。在這三個情況下,議員們只會跟大隊的水平及方向,議事能力將會每況愈下。

想了解舊有建制派的唯唯諾諾的積習會否沾染新的議員,形成整體議會文化?我們可以看看一個例子,2021年12月30日,89名候任立法會議員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全力支持警方就涉及《立場新聞》的執法行動(以「串謀發布煽動刊物罪」拘捕《立場新聞》高層及前高層),只有非建制派的狄志遠未有參與。

聲明表示 「任何人或機構違反法律,都必須受到制裁,無人可以凌駕法律,認為新聞工作不是逃避法律責任的擋箭牌。」雖然聲明的理據非常有道理,但大家在這件事上都只有一個立場?是否有人為了自保而不想離隊「犯錯」,唯有跟隨簽署?有人形容「立法會慢慢就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了」。這種「跟大隊」行動將嚴重影響立法會議政的職能,影響香港的政策水平。

立法会秘书处表示,在完成处理立法会议员陈凯欣的议员议案后休会。
2021年12月30日,89名候任立法會議員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全力支持警方就涉及《立場新聞》的執法行動。雖然聲明的理據非常有道理,但大家在這件事上都只有一個立場?有人形容「立法會慢慢就沒有獨立思考能力了」


議會只一種聲音  影響社會和諧 

由於90席的立法會由地方選區(20席)、功能界別(30席)、選舉委員會(40席)三個界別組成,制度設計上保証了廣泛性和差異性,目標是製造多元。同時,今屆首次晉身議會的多達55人,包括直選11人、功能組別14人、選委會界別30人,佔全體議員逾六成。新議員擁有多元的專業背景,有一些質素甚高,有大專教授、前高官、青年代表、宗教領袖、有醫生、有商界、和專業人士。

雖然他們來自不同背景,但全部都是親建制的,議會沒有不同政治光譜的人士,未能體現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提到的五光十色的「政治包容性」標準,未能達到真正的多元。

多元聲音其實有一個效果,就是增加社會的和諧。有時有一些不同派別的人在議會,如不造成任何一方成為霸權的話,是有一種和諧效果的。例如反對派如果存在,可以讓一種聲音發出,讓所代表的群眾舒一口氣,有人代他們發言,然後在議會展開辯論。從議會的討論中,議員可以反思對錯,變得理性。 

更重要地,議會的理性討論的文化,能夠帶領整個社會建立一種開放態度,市民學懂求同存異,社會會變得更加和諧。在其他議員的回應和討論中,市民的思考會被衝擊,能夠明白更多真相。所以不用怕討論,真理越辯越明,這個社會才能進步。

可惜,香港的議會現在是清一色建制派,沒有了多元聲音,難於建立理性討論的文化和一個和諧社會。不但如此,議員們為贏取政治籌碼,更帶領市民對政府做的任何事也批評,而整個社會隨著議會帶動,對所有事物偏向一種立場。

英國大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喜歡批判社會也批判自己,他在1959年接受採訪時,說過一段非常有智慧的話:「當一個社會充滿了許多不同意見的時候,社會就有活力,社會的種種錯誤都會有糾正機會;當一個社會只有一種聲音的話,這種聲音就一定是謊言,社會也就沒有糾正錯誤的能力。」

由此可見,一個社會有多於一種聲音的重要性。看看現在在立法會內和外,社交媒體、微信群組差不多每個信息,對於特首林鄭月娥的評價有多少種聲音?一種,說她自負、不濟、不忠心國家、深黃。。。必須問責下台,而根據伯特蘭的看法,這就是謊言!同樣道理也可以套用在立法會的議論中,我們需要不同的聲音,社會才會有活力,否則言論就容易被操控,用作謊言。


議員分化社會 違反中央選舉改革初心

只有一種聲音的議會如同壓抑社會上其他的聲音,影響社會的和諧。難怪選舉之後有建制派支持者坦言「整個議會都是清一色,就只會令到社會更撕裂和增加矛盾。」所言甚是。

自從2014年佔中後,香港在不同勢力的牽動下,社會嚴重撕裂和分化。完善了的選舉制度,原意是撥亂反正,防止反中亂港分子攬炒議會和香港,重新修補社會裂痕,讓香港重回穩定繁榮。 可是,現時建制派獨攬議會,控制權更大,議會變得更政治化,社會變得更不穩定。 

以往罵政府的只有泛民主派,建制派一直對政府溫和;泛民主派走了,現在建制派沒有了對手,亦可能由於一些背後不為人知的政治操作,針對的目標是政府。改革了的立法會議員人數多了20人,共90人,人數何其多,如整個議會「開行馬力」批鬥政府,這將成為危險的政治趨勢。立法會開會近兩個月,很多建制派議員繼續吵吵鬧鬧,並通過輿論把他們的「單一聲音」在社會深化,例如,不少建制派議員也是網紅KOL,包括陳穎欣和李梓敬議員,他們每天在Youtube狠批政府和黃營,做成社會分化,這完全違反了中央選舉改革的初心。諷刺地,他們竟然能夠成為「愛國者」去治理香港?

有人可能會說,現在的問題不能只歸咎「清一色」,還是特區政府自己的管治有很大問題,形成弱勢政府。這個想法不完全對。政府有很多管治的不足,這個我們要解決,但現在這批建制派並無意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有,我們非常歡迎,因為這可以開啟進入解決核心問題之門。如果有誠意的話,議員現在就應該去研究管治的問題,包括官僚、「跟程序」的習慣、不做不錯、有錯不改等劣根性,是什麼原因引起的?是否與政府的管治架構、公務員體制等限制有關,找到原因後,就研究解決辦法,然後向政府提出。建制派議員可以與學者合作研究,多年來他們在立法會有做過嗎?現在成了「愛國者」議員了,想做嗎?懂得做嗎?

不懂,可以學。以上提到的兩位KOL都是從外國大學畢業(李留學美國,陳留學英國),如果有心做,一定可以,有沒有深度是另一回事。問題是,這些議員似乎根本不想去解決中央最著緊的核心問題,那麼他們參選是為了什麼?就是為了進議會罵人? 罵人就可以拿到每月超過十萬元薪酬?那麼任何中學生也可以做到,只要他們每天看看網上新聞裡記者說政府有什麼錯,然後抄下來,走入議會大鬧一輪便是了。納稅人的金錢就是這樣的浪費了,這是對改革了的選舉制度的侮辱。話雖如此,這些議員進來議會是否只為了十萬元薪酬?這值得社會思考。

毫無疑問,政府有問題是需要改善的,但這絕對不應被扭曲說成是因為政府不好,才導致議員在議會吵鬧,而不是清一色的問題。政府的問題只是給他們一個藉口,作出批鬥。

長遠來說,立法會需要建制、民主、和不同的另類聲音,讓議會有著不同政治光譜,同走務實路線,才可以建立一個健康的議會,為香港共謀出路,破解社會矛盾,才可以進入解決香港的不同核心問題。

不少建制派議員也是網紅KOL,他們每天在Youtube狠批政府和黃營,做成社會分化,這完全違反了中央選舉改革的初心。 圖為新任議員新民黨的李梓敬和工聯會的陳穎欣,兩者以罵政府和黃民出位,之後雙雙通過地區直選獲選立法會。


讓選舉改革走完該走的路


給中央及特區政府的建議

為了更正立法會政治清一色的問題,我們有以下的建議。

1)簡化複雜的選委組成的方法,作出緊密監管,從而堵塞任何政治操控。增加選舉委員的政治多元性,代表不同政治光譜,並鼓勵委員提名給不同政治光譜的候選人。研究怎樣防止委員與參選人有利益勾結,包括要求委員作出利益申報,優化了的制度需向外公布細節。提高選委會如何組成、提名、和投票的透明度,從而增加市民對新的選舉制度的信心,了解沒有黑箱作業,引發他們在下一屆投票選出賢者。

2)鼓勵更多有不同政治光譜的政黨參選,令選舉制度變得更民主及多元,從而落實國務院於12月20日公佈的《「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所承諾的民主的方向,發展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民主制度。教育公眾民主白皮書提出的方向,以及立法會政治多元化對社會的好處,從而增加市民和泛民主派對中央落實香港的民主的信心,從而推動他們參與未來的選舉。 

3)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12月6日的講話:「總體而言,參選者多元化的背景可謂前所未有。居住公屋和“劏房”的人士、巴士車長、注冊電工等成為立法會選舉候選人,這在香港過去是沒有的。」反映了中央希望平民百姓可以進入議會。中央應該優化選舉制度,幫助選委會認識基層人士、建立渠道確保基層人士可以接觸選委,從而增加他們參選及獲選的機會。 

夏寶龍南下欲早不能還須早- 亞洲週刊
我們建議中央及特區政府堵塞任何操控。增加選舉委員的政治多元性,代表不同政治光譜,並鼓勵委員提名給不同政治光譜的候選人。圖為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圖片:亞洲週刊



給香港市民的建議 

香港人要成為議會的監察者,觀察立法會議員的表現,來決定你們未來的一票; 同時亦要改變投票的心態。民主派支持者,請走出西方民主迷思,嘗試接受不同的民主方式。建制派支持者,請思考多元聲音對社會的價值,給民主派機會。 香港不要攬炒民主派的嘈吵聲,也不要成為一個單聲道。

在下一屆的選舉,市民嘗試放下彼此的矛盾,純粹為香港的未來作出投票決定。不要以候選人的政治立場作投票的選擇,而是以理性分析。除了要考慮候選人的政綱如何改善社會之外,更多以多元的聲音、社會的和諧、香港維持穩定繁榮作為考慮因素,以一國兩制的成功運行為目標,實現回歸時的初心。

今年是香港回歸中國25周年,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的一半路已經走完。中央以新的選舉制度改寫了香港的軌跡,為香港民主開了一條新路。這條路是正路還是歪路?歷史會給我們一個公正的答案。未來日子,讓各方共同努力監察選舉和議會的運作,監督議員的表現,並向當局作出建議改善。

盼望有天,選舉改革可以走完該走的路。


此集完


清一色帶起批鬥歪風 架空特首動搖行政主導

讓選舉改革走完該走的路,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決,就是正在擴張的建制派的批鬥政府歪風,建制派不但延續以往被泛民培育的非理性「泛政治化」社會現象,而且變得更嚴重,有意架空特首,動搖行政主導;而清一色的議會令問題更深化。有資深傳媒人形容他們為「政治集團」,憂慮若香港持續由這班人帶風向,香港的「政治前途不一定是那麼光明」。

我們將會在下週繼續刊登此社論系列,揭示以上這些問題。社論系列的第3集將於下星期一3月7日上午 8 點在本網站發布。

相關文章: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探索更多與此主題相關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