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透析】香港年青人沒希望?

透析Analysis透析Analysis透析Analysis透析
已複製到剪貼簿!
馮樹仁
最後更新︰2022–09–21 17:23


近年很多人說「香港年青人沒希望」,這句話可有不同的解讀。把它掛在口邊的人,大都沒有具體地解釋為何這樣說,但筆者相信他們是指年青人對前路失去希望,而不是指他們「沒有用」。多年來,筆者從事大學的教育工作,對如何促進青年人的個人發展特別關注。坦白說,人人重複的說「香港年青人沒希望」,對年青人及社會都有極大的影響,而這句話是對還是錯,一直引起我的興趣。

香港的年青人真的沒有希望嗎?如果是真的,年青人為何會失去希望?我們又如何令年青人感到有希望?筆者嘗試用獨立分析去探討這幾個相連的問題。在此聲明,分析沒有政治目的,文中提及政制和法例不是要評論其好壞,只是探討其與年青人希望的相關性。

有沒有希望其實是一種感覺,受很多內在外在因素所影響,包括兩者牽動的情緒,是很主觀的。在政治動盪,疫情連帶的經濟蕭條影響下,任何年紀的人感到絕望也不足為奇。但客觀上,筆者找不到香港的調查數據去核實這個「年青人沒希望」的可能性。以個人在教育上接觸的年輕人為例,雖然他們有些訴求未必能實現,但失望並不等於無希望,我們斷不能稱「絕望的青年」是大多數,而沒希望的一群不一定有代表性,未能就此斷定為一個社會現象。


有沒有希望其實是一種感覺,受很多內在外在因素所影響,包括兩者牽動的情緒,是很主觀的。圖片:Harry Cheung


年青人失去希望的原因

雖然「沒希望」青年的人數不知多少,我們還是看看一些年青人失去希望的原因吧!相信這與他們的期望有關,而有沒有希望也視乎兩個元素:一,期望越高,當然達到越難,這是期望的問題。二,就算期望不高,如果年青人預期他們不能達到,一樣無希望,這是思維的問題。

經常聽到「香港年青人無希望」這句說話是在2019年示威那時,流傳至今。這反映年輕人的心態與政治訴求掛鉤,也可以說是爭取民主的「副產品」。有趣的是,去年12月,哈佛大學肯尼迪政治研究所 (Harvard Kennedy Institute of Politics)發表了研究報告,指52%的美國年青人認為當地的民主「有問題或失敗」,而51%的年青人感到沮喪及沒有希望。 另外,2020年劍橋大學的民主將來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Future of Democracy, Bennett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的報告則指出只有48%英國年青人滿意當地的民主。同一份報告更顯示,美國、澳洲、法國、英國等地的年青人對民主的滿意度正在下降。那香港青年追求歐美代表的那套民主政制,因而失去希望是否不合邏輯呢?

可惜的是,劍橋的報告沒有包括中國和香港作為研究對象,未能讓我們深入了解此問題。同時,網絡上也看到一些外籍人士評論中國為一個「民主國家」,指中國政府有高度的民眾支持,而民主的焦點並不在於選舉制度那麼簡單,而是在於如何提升人民生活。然而,也有人說,在中央集權政府下,收緊了對香港的管治,年青人感到沒有自由,所以失去希望。表面上,這想法好像理所當然,但如果沒有具體的實例證明香港人如何失去自由,筆者覺得這說法有點抽象。


有人說,在中央集權政府下,收緊了對香港的管治,年青人感到沒有自由,所以失去希望,但如果沒有具體的實例證明香港人如何失去自由,筆者覺得這說法有點抽象。圖為2014年佔中時,年青人寫上標貼要求民主,之後他們在社會上爭取民主自由的聲音變得更激烈。圖片:Harry Cheung



自由不是絕對的,不非黑即白

其實大部分人都明白,自由不是絕對的。除非已被收監,香港人可以隨意出入、選擇生活方式,其實有很高的自由度。現時對行為有所約束的,都是由法律而起,而法律的接受程度因人而異,這樣去釐定自由度是很主觀的,有爭議性。在此情況下,一些比較激進的年青人,把其認知的「沒有自由」看成非黑即白,以至感到「沒有希望」絕不為奇。問題是,是否大部分年青人都有這種極端想法?

有人說這種極端想法是有理由的,因法律不單是制約行為,而是思想,是一種精神上的壓力。這在邏輯上說不通,個人在腦袋裏想什麼,沒有什麼力量可以硬性控制的!相反地,個人正向或負面的思維可以受其他人影響,導致感到有或沒有希望。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也有人說就算思想沒被控制,分享思想卻被制約。但這不是沒有思想自由,頂多是言論自由有所限制。可是,言論自由也不是絕對的。舉個例子, 法律一向禁止誹謗,近期的法例還限制了被視為破壞國家安全的言論,但是否因此就完全沒有希望?最多是沒這樣表態的希望。儘管如此,難道要有公開這些言論的自由,年青人才有希望?

在以上的分析中,筆者了解到年青人的一些不滿,但未能確認「沒自由」是導致絕望的原因。那會否是更深層次的社會因素引起的?以上提到的劍橋報告指出在發達國家,經濟排斥(economic exclusion)是年青人最不滿的地方,而他們常投訴的是難「上樓」和難「上流」,這也許反映香港青年的情況,此等問題正在影響本地青年的生活和發展。對此年青人又應否絕望?

圖為一名曾經走上歧途的香港青年,出獄後,他支付不到租金,只能住在18呎的「箱子」床位,月租2000港元。「上樓」和「上流」難等問題正在影響本地青年的生活和發展。對此年青人又應否絕望?圖片:HK01


危中有機,怎會沒希望?

以往18年,香港樓價整體不斷上升,番了差不多五倍,年青人想買樓的確十分艱難。近年大部分發達國家都實行量寬政策,大印銀紙,令全球資產價格上升。不但如此,港英政府延續至今的土地政策,也令地價樓價高企。筆者回想起年少時置業同樣地艱難,要節衣縮食,累積多年才有機會「上車」。 雖然初期也不能肯定買到樓,但還是抱著希望去儲蓄,其後樓價下跌,才可把握機會達成願望,其後樓價甚至繼續下滑。現實是,資產價格包括樓價都有週期性,有升有跌,置業不一定無望。問題是如果一早放棄,機會來臨也不能把握。

另外,我們仍然要解決青年缺乏「上流」(social mobility) 的問題。 除非年輕人可以在社會有上流的機會,否則不但難於置業,甚至無法作理想的個人發展,而向上流的機會減弱與昂貴的租金和大財團壟斷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其實工作也好,做生意也好,那會沒有競爭和不利因素? 惡劣的環境就代表沒有機會嗎?出人頭地可選擇打工、投資、創業等,連「打機」都可以做電競王賺大錢,怎可說青年沒有機會?就算是傳統勞動型工業,王衛先生也可揹著背包送件,而成為順豐速運的大老闆。何況網絡時代容讓人們work from home、購物選擇網購,連辦公室和商鋪都可省回,那可說沒有辦法?很多年青人剛踏足社會,有些甚至未開始,還未曾嘗試,那可說不會成功呢?

筆者不是叫人不讀書,但在現今世代上互聯網已經可以免費得到無限知識和技能訓練,不能「贏在起跑線」,入不到名校,也不愁沒希望。有沒有希望,是視乎個人有沒有智慧去選擇,及有沒有能力去把握這些機會。

當然,在全球一體化的環境下,現時的年青人面對的競爭比以往更大,對手不只是香港人,甚至不單是全中國的人,而是全世界的人。然而,有危就有機。向好那邊看,機會也是全球性的,年青人只需把眼光擴闊一點。那是不是叫他們移民?倒不是,只是把思維略轉,適應新環境。舉個例子,網店也可以銷售到世界各地,留在香港用Zoom也可以在外國「返工」。因此,無論是政治或經濟,時局的轉變不一定是時不利兮,也可以是危中有機,怎會沒希望? 


世事往往危中有機,香港的年青人怎會沒希望?
世事往往危中有機,香港的年青人怎會沒希望?如地上的的塗鴉所說:Let's do something for Hong Kong to make changes!Photo: Unsplash



不要到處說年青人沒希望! 

總括而言,從以上的分析中,筆者找不到什麼理據去支持「香港年青人沒希望」的說法。筆者未曾聽見年青人親口說這句話,反而是中年及年長的人士把它常「掛在口邊」。這可能是父母過份擔憂子女的福祉,或是人們未能適應新世代急劇的轉變,也可能與人們失去面對逆境的能力有關,因而對前途失去了盼望。 早在1970年,美國社會學家托夫勒(Toffler)已經預知了這些未來人性的問題。 他在其兩本著作《將來的衝擊》(Future Shock)和《第三浪潮》(The Third Wave)中描述了新紀元對人類的衝擊,包括全球競爭、被科技取替,人們因而失去生活的穩定性,變得焦慮,和反對權威及有暴力傾向。

筆者一個大膽的假設是年長人把自我的絕望感,投射到年輕人身上。年青人出生於新世代,本來適應力比較強,但如果他們受上一代人的影響而失去信心並放棄,就自然不會成功,人生變成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令「沒希望感」惡性循環。

如果一個學生對你說,他天生愚蠢,家境又不好,同學和老師都針對他。。。所以考試一定不合格,你會否對他說「你是沒有希望的!」?相信一般人都會鼓勵他,叫他勤力讀書,自有好成績。

筆者寄望大家多關心和鼓勵年青人,縱使他們面對很多挑戰,但希望在明天,不要再到處說年青人沒希望!


馮樹仁
常被喻為「非典型」醫生,是一個喜歡不斷思考和學習的大學講師,也是一個勇於嘗試的人生教練。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2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Anonymous

Well written

Leon

This is a very good article, uplifting the mood of Hong Kong.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