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香港對話錄3】民生沉疴,何以破解?(下)

對話Dialogue對話Dialogue對話Dialogue對話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2–09–30 18:47

香港,曾經的漁村小島,如今的國際都市,曾經輝煌璀璨、在世人夢中,一度風雨激蕩、讓世人灼心。

在這小島上,名牌店林立、很多人手上帶著HK$7萬元的Rolex、拿的是Louis Vuitton手袋、穿的是Gucci皮鞋、開的是HK$100多萬的Tesla房車、生日吃的是Cova蛋糕、中上流社會的人最愛的是半島酒店的下午茶。

在這小島上,亦有人在暗夜吶喊,在街頭拾荒,貧窮、彷徨,乃至無家可歸。他們與中環的一群人一樣,存在於這裡,生活在這裡,為理想而戰,也會因現實低頭。

2019年,修例風波猝然而至,城市被攪動,社會被撕裂,多少日夜火光沖天。中央出手,警隊奮戰,立國安法,改選舉制度,大破大立中,香港「出死入生」。誰會想到,最大的危機竟帶給香港最好的機遇,讓破解香港深層次問題、解決貧富懸殊問題迎來曙光。

民生,民情,民本,終究要為了市民的美好生活。去“泛政治化”後,香港能否贏這一場仗,視乎信心與決心。

靖海侯和李敏妮意欲發掘香港沉沒已久的聲音,把它們重現,將社會應有的關懷引導至那些理應被關顧的人群。

本期將要繼續關於民生問題的對話,剖析它的沉重與緊迫,並在香港將要開始的新篇章中,定位它的重要性。

這一期,將分兩集推出。此乃第二集。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在香港,老人貧窮嚴重,每3名長者,便有一位活在貧窮線下。圖中的拾荒老人途經中環的奢侈品店,華麗的櫥窗與其貧乏成強烈對比。 圖片:歐新社 


1. 多年來,丁屋政策被批給予原居民特權,引發社會不公,大大減少土地影響公屋供應,不斷被民間團體要求廢掉。1月14日,高等法院上訴庭在丁權司法覆核案中,判定整套丁屋制度均屬原居民傳統權益,受基本法保護。丁屋權是港英政府曾經對原居民的政策承諾,但如丁屋政策繼續存在,會引起什麼社會問題? 基本法第四十條訂明「“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受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保護」,基本法的保障,香港人還能憾動嗎? 多年來官員不敢動丁屋權一根頭髮,這與政府要依靠鄉事勢力支持的政治原因有關嗎?



靖海侯:“丁屋”是个历史问题,也是个法律问题,目前来看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甚至某种程度上,比收回新界棕地更复杂、更困难。基本法没有写明丁屋,但给出了保护新界原居民合法传统权益的规定,正如高等法院此前的相关判决,丁屋现在已被视为他们的“合法传统权益”了。虽然有不公平的一面,但可能还得依法办事,今后再通过法律渠道妥善解决此问题。

李敏妮:首先我要申報利益,我是新界原居民的後裔。由於我是女孩子,根據政府的「小型屋宇政策」,我是沒有資格申請興建丁屋的,而我的男性兄弟是可以的。 但我不會因為家族會從中得益,而支持丁屋政策。這個政策從一開始已經是錯的了,政策本身是不平等的:只有新界的男丁才可以建屋,為何市區的男人不可以?

1972年,港英政府計劃發展新界,大量向新界居民收地興建新市鎮,為了得到原居民支持,於是制定了「小型屋宇政策」,俗稱“丁屋政策”。當時政府說的原意是讓當時住在舊村屋的原居民獲得較佳的居所作“自住”。但今天政策已經被濫用,成了原居民和地產商的發財工具,興建丁屋作樓盤發售。舉例在粉嶺郊區,每幢丁屋的售價大約是1300萬,扣除建築成本200萬後,發展商的利潤是1100萬左右。為何地產商可以利用丁屋發展物業,顯而易見就是套丁(原居民將自己興建丁屋的權賣給地產商,現在的市價是二到三十萬元一個丁權),蒐集足夠的丁權之後,地產商便可以興建屋苑出售。

靖海侯:丁屋问题,反映的还是房屋问题。社会对此问题有争议,本质上还是希望获得房屋上的平等权益。

李敏妮:不平等權益就是問題所在。現在批核興建丁屋的數量越來越多,同時社會越來越多人沒有屋住,政策持續擴大社會的不公,讓原居民有特權,而引發民怨。丁屋政策另一個最大的影響是耗盡土地資源。根據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在2018年4月的報告,香港有若700個地帶(包括642條鄉村)已定為鄉村式發展地帶,即V-zone,讓原居民興建丁屋。這些V-zone共有3378公頃土地(3億6千3百萬平方尺),大部份在元朗、北區、大埔、西貢等地。我要求Danny幫手做一個粗略計算,如果用這規模的土地興建公屋,把一些不適合的用地以及公共空間撇除後,估計可以建成368萬公屋單位,安頓956萬人口,足以供應住所給現時輪候公屋的26萬戶家庭卓卓有餘。 

靖海侯說:「丁屋問題,反映的還是房屋問題。社會對此問題有爭議,本質上還是希望獲得房屋上的平等權益。」給予新界男性原居民特權興建小型屋宇的丁屋政策,持續擴大社會的不公。1972年訂立的政策今天已經成為原居民和地產商的發財工具:地產商向原居民購買足夠的丁權後,便興建豪宅(見圖)出售。 圖片:彭博社


香港有若700個地帶,共有3378公頃土地,被規劃為鄉村式發展地帶,讓原居民興建丁屋。如果用這規模的土地興建公屋,粗略估計可以建368萬公屋單位,足以供應住所給現時輪候公屋的26萬戶家庭卓卓有餘。 圖片:網上




靖海侯:在丁屋问题暂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特区应该更多从“增量”上做文章,比如填海造地。这不是回避矛盾,而是寻求可行之策。我想特区政府所以没有推动改变丁屋政策,也有在丁屋之外寻求解放方案的意思。至于其中是否有政治原因,最好还是不要臆测。毕竟新界原居民也是香港一员,他们维护一直拥有的“权益”,是合情合理的,不能指望他们自觉且主动让渡这方面的利益,这不是他们的责任。

李敏妮:這是非常現實的,他們一定不會自覺的放棄自己的利益。一說到錢,誰人願意為了公義而放棄? 身為大埔原居民的Danny是萬中無一的例外。在英國長大的他,20多年前回流香港,他大可興建丁屋圖利,但他不會這樣做。為何他會有這種思想?他說,離開英文虎報之後,他曾經在測量師行工作過,負責差餉物業估價署的外判項目,獨自檢驗幾千間新建成的丁屋,分佈新界各區,親歷丁屋政策的不公平。「我認為社會已經轉變,丁權不應存在,因為它是一個不公平的資源分配。」

丁屋的問題不一定是死結。先不說基本法可否修改,或是再釋法,這是非常大的動作,可以留待問題解決不到的時候才考慮,政府是可以用一些方法解決的。我最近和一個新界的年長非原居民談論這個問題,他說的話令我佩服民間的智慧。他說:「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只要政府訂明丁屋除了自住之外,不可作其他用途,包括出租及出售。如丁屋只可自住,每個原居民最多有一兩個男丁,他們都住不了那麼多地方,不會浪費金錢興建那麼多丁屋。如果不可出售圖利,他們也沒錢建屋,自然就沒有人申請興建丁屋了。」 

丁屋政策的爭拗已經幾十年,其中一個保護罩是代表原居民權益的鄉議局,但現在中央改善了香港的選舉制度,政治問題解決了,踢走了反對派,政府在很多工作上解除了綁手綁腳,被增權了(empowered),不需要再靠鄉事勢力支持,相信官員將可按著道理辦事。 丁屋問題真的不可再拖,原居民的後代只會越來越多,當他們耗盡了三千多公頃的V-zone土地之後,必會威迫政府按照基本法增加v-zone給他們建屋,否則違反基本法。政府必須在不違反基本法之下用智慧解決問題。

靖海侯:我同意这位新界长者的观点,对丁权加一些限制是有必要的。


李敏妮說:「丁屋問題真的不可再拖,原居民的後代只會越來越多,當他們耗盡了三千多公頃的V-zone土地之後,必會威迫政府按照基本法增加v-zone給他們建屋,否則違反基本法。政府必須在不違反基本法之下用智慧解決問題。」圖片:明報


2. 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指出在政策介入後,仍有39萬65歲以上的長者活在貧窮線下,佔老人人口的32%,即每3名長者,一位是貧窮的。香港老人不但活在貧窮中、也面對嚴重的醫療和照顧不足。隨著香港人口急速老化,以上種種問題將愈趨嚴峻。香港老人的景況是否反映政府的安老政策嚴重缺失?政府應該怎樣改變政策,改善老人生活? 



靖海侯:发达地区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个普遍问题,香港也一样。据了解,香港目前65岁以上老人有135万,占香港总人口的两成;而据推算,到2040年,香港老龄人口将达总人口的1/3,情势已经很严重了。社会的老龄化急剧加速,必然带来一系列紧迫性的问题,比如老年服务基础设施的不足。所以我们要客观看待该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政府安老政策。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雖然我們不能简单归咎于政府工作不力,但不能否定政府在此问题上的责任。1.社会的老龄化是个过程,政府本可以超前谋划和作超前安排;2.应对老龄化的各项工作有轻重缓急,对老人急需的给予满足当时优先项;3.社会的老龄化有不好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可以产生“银色经济”,塑造形成香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方面特区政府需要启发和动员社会各方面一同参与。

李敏妮:香港的老人面對的問題,源於香港沒有一個長遠和周詳的安老政策,支援老人的需要,包括收入減少、醫療開支大、和缺乏照顧。這問題會在未來人口快速老化下,形成香港的一個巨大挑戰。政府對老人支援的不足是整體香港人的憂慮,在我們年青時已經開始,大家都一直想:「老了怎麼辦,誰人照顧我們?」除了一些富有人家的長者不用擔心沒有依靠外,大部分香港的老人都活在憂慮及缺乏中。 政府的安老政策的一個大問題是沒有“全民退休保障”,何喜華說,「全民退休保障,由我入行已經開始講,講了40年,但政府也不做,因為不想承擔財政。」他說,這個跟商界一直反對有關。

雖然貧窮的老人可以申請綜援金,金額由每月三千多元至六千多元不等,但資產上限是五萬港元,否則便不合資格。近年政府對老人的支援改善了一點,推行了長者生活津貼,高額津貼為$3815(資產上限HK$159000萬),普通額的是$2845(資產上限HK$365000),但沒有類似綜援的租金及醫療津貼。但我們要明白這些資助只是一種安全網,僅夠糊口。由於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很多長者不能退休,但他們可以做的都是勞動工作,例如酒樓洗碗,商場清潔、保安等。 2019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長者勞動人口較10年前高出一倍有餘,在職長者的數目由45200人大增至153600人,佔長者人口的12.4%。何喜華形容,「在香港,人老了,如沒錢,是很可悲的。」這句話道出了老人的悲歌。

靖海侯:我有同感。在香港,我接触过不少老年人,还和一些老年人成了朋友。他们其中不少,确实活得很辛苦。比如,有的70多岁了,还不能在家安详晚年,还得出去打工;有的拾荒老人,凌晨推着板车收拾垃圾,腰弓的厉害,疲惫之态让人看着痛心。但我觉得他们不可悲,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合法赚钱、补贴家用,甚至是让人敬佩的。

靖海侯說:「在香港,我接觸過不少老年人,還和一些老年人成了朋友。他們其中不少,確實活得很辛苦。比如,有的70多歲了,還不能在家安詳晚年,還得出去打工。」林偉球近年轉做屋邨清潔工,每天混在擠滿垃圾車但通風欠佳的垃圾房,接下從垃圾槽扔下的一袋袋垃圾,一車接一車。下班後趁街市收檔時買些鴨脖子,一包可以吃上數餐。圖片:Lam Chun Tung/SOCO

70歲的黃笑英每月領長者生活津貼二千多港元,但不夠生活開支,她不時出外找工作,做替工。對她來說,退休只是童話故事! 圖片:Lam Chun Tung/SOCO




李敏妮:您很關心香港人,我聽到很感動。拾荒老人正正就是我想說的。我今天與一位年輕社工談過,他的機構在北區開展了幫助老人拾荒者的計劃,自計劃於2019年開始後,他在上水,粉嶺和大埔找到100多名拾荒老人,年齡由60多歲至90多歲。由於害怕社會對“綜援養懶人”的標籤,只有少部分領取綜援,其他都依靠長者津貼生活。這些老人由早上六時開始,到附近的藥房街市商店拾取紙皮和鋁罐,到晚上商店關門為止,有一些晚上還會拾荒至凌晨。一天到晚的辛勞,只換來幾十元的收入,用來幫補生活開支,還有些有行動不便的老伴在家等候他們照顧。

我聽到他們找到的物品的回收價格很傷感,紙皮的回收價每公斤只有HK$0.7,執多少才可以賺取一元?鋁罐五仙子港元一個,幸運的找到20個汽水罐才有一元。他們常常被紙皮鎅破手,有時推車過馬路會被車撞到,長期的彎腰也令他們身體變形。「一位60多歲的婆婆,我最初在粉嶺火車站見到她的時候,她的腰還是直的,由於幾年來的拾荒,她的腰已經彎曲了。」 社工Tom說。 

靖海侯:这样的拾荒老人在香港似乎很常见了。我想说的是,老年人终究要有老年人的生活状态,他们可以有自我选择,但出去打工成为不得不为之的选项,就是社会的悲剧了。我到香港后,才知道香港没有全民退休保障,很惊愕。因为内地整体发达程度尚不及香港,但内地已经建立了覆盖几亿人的退休保障制度,很多老人五六十岁一退休就过起了逛公园、看孩子的悠闲日子,香港这样不正常。

李敏妮:「我聽到他們找到的物品的回收價格很傷感,紙皮的回收價每公斤只有HK$0.7,執多少才可以賺取一元?鋁罐五仙子港元一個,幸運的找到20個汽水罐才有一元。他們常常被紙皮鎅破手,有時推車過馬路會被車撞到,長期的彎腰也令他們身體變形。」圖片:亞洲週刊

靖海侯說:「我到香港後,才知道香港沒有全民退休保障,很驚愕。因為內地整體發達程度尚不及香港,但內地已經建立了覆蓋幾億人的退休保障制度,很多老人五六十歲一退休就過起了逛公園、看孩子的悠閑日子,香港這樣不正常。」圖片:明報




李敏妮:大陸的老人家,其實好幸福。由於內地政府的超前安排,老人都有退休保障。在香港,貧窮老人的生活固然不好過,中產的也活在擔憂中。由於沒有退休保障,再加上老年所需的醫療開支龐大,長者怕排不到公共醫療,很多老人就算手上有一至二百萬,都不敢亂用錢,因為要留著錢看醫生,平日要壓縮自己的開支。 

長者不敢用錢的另一個主因,就是要支付昂貴的私人老人院費用,沒有收入的老人家是難以負擔的。 這是由於低收費的政府資助護理安老院宿位長期嚴重不足,輪候人數由2016的33368人上升至2019年的40000人,但同一期間,宿位只增加2000個,平均輪候時間為3至5年,還有每年新增輪候個案約15000人。從事老人服務的一名資深社工說:「那些幾乎癱瘓而需要高度護理的老人要等最少5年,才可申請到政府資助的護養院,但他們身體那麼弱,很多長者等到死了也未排到。」這是鐵一般的悲劇:根據3月28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發表的網誌,輪候期間逝世的長者數字每年增加,由2016年的6104人上升至2020年的7024人。

為何政府資助的老人院舍那麼缺乏?社工說,政府沒有撥地興建老人院,也不想支付沉重的費用照顧老人,因為按照政府的標準,老人院舍要有足夠的設備及醫療人手,政府不想負擔這個責任(雖然政府每年的財政盈餘逐年增加,但政府的公共開支只佔GDP的20%左右),便把長者轉嫁到私人市場。大部分等不到政府資助的院舍的長者(7成左右)唯有入私人安老院,但私院良莠不齊。即使政府買位的甲級私院,質素亦很參差,前線人手嚴重不足,很多甚至沒有全職護士和物理治療師。由於等候入住甲級私院也需時,於是大量的老人便進入費用昂貴的私人院舍,平均每月$8000至$15000,會很快用盡他們的積蓄。

私人安老院缺乏政府監管,因此被形容為「人間地獄」。「所以老人家死也不入老人院,入去如同等死。」該社工說。大部分私人老人院空間擠迫,老人多是沒有獨立房間的,只睡在床位,缺乏活動空間。一間新界村屋便可以做老人院,裏面的老人只被供應幾餐,由於人手不足,

每天安排他們離床走走實在是遙不可及,令他們長期缺乏活動。過往私人院舍也發生了一些虐老事件,包括老人院把老人放在天台全身裸體一起沖涼,照顧員以老人的糞便餵給老人吃。沒有人手全天候照顧下,院舍會在白天綁起老人,以防跌倒。該名社工說:「照顧者訴說,由於他們失禁,會弄到全身糞便,由於痕癢,令他們不由自主用手抓身體至流血。」在一些院舍,長期臥床的沒有人翻身,身體長滿褥瘡;老人沒有人幫他們換尿片,尿道發炎。很多老人沒有人理,除了沖涼的時間,長期睡在床上,身體日漸萎縮。 「所以入住院舍,有些長者身體狀況會越來越差,照顧需要就更大,就越少人入行,照顧人手更嚴重不足,照顧就更糟。」 社工說,私人院舍面對不斷加租,收入的六成都用於支付租金,他們還要應付人工和食材費用,因此“將貨就價”,影響照顧長者的質素。


大部分私人老人院空間擠迫,老人多是沒有獨立房間的,只睡在床位,缺乏活動空間。很多老人沒有人理,除了沖涼的時間,長期睡在床上,身體日漸萎縮。 社工說:「所以入住院舍,有些長者身體狀況會越來越差,照顧需要就更大,就越少人入行,照顧人手更嚴重不足,照顧就更糟。」圖片:網上




靖海侯:“人间地狱”的说法让人震惊,凸显了相关问题的极端严重性。

安老政策不能与时俱进或不系统,也与长期以来香港政治局面不稳有关。社会“泛政治化”,行政立法关系紧张,太多资源和精力被投放至“内耗”上。随着香港国安法施行、香港完善选举制度后,特区治理效能提高,我相信港府会有更多精力投入老龄化社会建设上。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改善民生,都会贡献该问题的解决。

李敏妮: 我也對香港的革新充滿信心。反對派令很多議題討論停頓是一個問題,但說實話,我見不到建制派在議會上有多關心弱勢社群。香港的老人生活很苦,我認為錯在整個社會,不單止政府。做了兩年社工幫助拾荒者的Tom,我問他有什麼感受?他說他感到很傷感,看到社會對貧窮老人的苛刻。「如果這些拾荒的老人到茶樓飲茶,或是穿一件好一點的衣服,其他人就會不高興為何執紙皮的也可以喝茶,認為窮人不應享受生活。」

有什麼的社會,便有什麼的政府。由於市民沒有這個認知去改變,政府便應牽頭改變。政府要以防止長者貧窮為目標,多方位改善其安老政策:1)全面實行三方供款的(僱主、僱員及政府)的全民退休保障,2)增撥資源,增加老人社會福利及醫療服務,3)覓地加快興建老人院,4)加強在社區對老人及其照顧者的支援,讓他們可以在家安老。

靖海侯:是的,政府有很多方面必须行动起来。其中,施行全民退休保障,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趋势,就是必要且必然的。香港有家底,在这方面没有不做的理由。工商界或反对此政策,只能说明他们“太自私”。特区政府应该拿出魄力和决心来,强制推动建立全民退休保障制度,让各界依法严肃履行相关责任。纵然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值得的。


Tom在北區找到的拾荒老人,由早上6時開始工作,到商店拾取紙皮和鋁罐,一直到晚上商店關門為止,有些長者還會繼續拾荒至凌晨。一天到晚的辛勞,只換來幾十元的收入。Tom說:「如果這些拾荒的老人到茶樓飲茶,或是穿一件好一點的衣服,其他人就會不高興為何執紙皮的也可以喝茶,認為窮人不應享受生活。」


3. 近年民生問題加速,跟社會政治化有關嗎?在近年絕少報導民生議題的傳媒應否負責?

靖海侯:香港社会“泛政治化”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但不可避免地造成民生问题的恶化。原因有5个:1.资源和精力投放上,因为政治问题焦头烂额,让社会各方无暇顾及解决民生问题;2.政治上纷争不断,会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扭曲并误导了民生问题的解决思路和解放方案;3.政治问题不能解决下,有些混入政权机构的反中乱港分子甚至会利用建制平台和资源,故意制造民生问题;4.政治问题常年成为社会焦点议题,会转移社会注意力,让人忽视了民生问题的具体表现和深层次的一面;5.行政与立法关系紧张,会让港府推出的民生举措夭折,打乱港府解决民生问题的规划和节奏。

李敏妮:我們從香港兩次的亂局(佔中和反修例),可以看到一個現象:背後有一個力量,創造並動用黃藍陣營,互相爭鬥,反政府,令香港陷入紛亂和撕裂中,令市民沒有空間追索民生問題的其中主因:地產霸權。您之前說到:「在前幾年香港的示威游行中,我們還會經常看到“打倒地產霸權”的標語,這幾年已經很少了...相關問題在持續下沉」,我們的觀察不謀而合,對話真是找尋真相的過程。

如社會的注意力從住屋問題轉移到政治鬥爭上,社會上便不會有壓力給中央和政府解決高樓價的問題,誰人會得益呢?何喜華告訴我,每當「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到地區舉行公眾論壇,諮詢市民其增加土地的方案時,很多自稱是勞工和環保團體等激進組織會出來反對,但他指,這些團體都是同一班人來的。他說,他們的矛頭不是去解決房屋問題, 變了要政府不准大陸人來。 「這變了是政治問題,他們不滿這個政府,要全力在各個陣線與政府抗爭,巧立名目 ,有沒有人背後給他們錢,我不知道又不想說 ,亦不出奇 ,大有錢人在背後洗一點錢,很出奇嗎?」我對這些質疑沒有答案,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李敏妮說:「如社會的注意力從住屋問題轉移到政治鬥爭上,社會上便不會有壓力給中央和政府解決高樓價的問題,誰人會得益呢?」圖片:Time Magazine

何喜華說,每當「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到地區諮詢市民有關增加土地的方案時,很多自稱是勞工和環保團體等激進組織會出來反對,但他指,這些團體都是同一班人來的。圖為2018年8月小組最後一場公眾論壇,有出席者播鳥叫聲反發展郊野公園。圖片:香港01




靖海侯:社会政治化对于解决民生问题的影响是现实的。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兴建公屋计划,比如填海造地,比如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不少都是因为受政治问题影响而流产、搁置、延期。一个更具体的例子是,此前港府意延长产妇产假,在立法会也耽误了不少时间。或者说,不为社会“去政治化”,解决民生问题就会有掣肘,就不能一以贯之,“一张蓝图干到底”,就无法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共同贡献问题的解决。

李敏妮:我也舉一個例子,今年2月,一個關注安置政策的組織,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公布他們早前訪問百多名居住工廈、天台屋、僭建劏房等住戶,發現超過60%受訪人士居住這類居所超過3年,近半輪候公屋超過五至七年仍無法上樓,而遭逼遷時,便陷入劏房搬劏房的苦況。他們找了兩名二十來歲的失業散工少女,訴說他們以月租$500與陌生人分租半個床位共睡,住在一個300呎天台屋,單位住了9戶。 報導的留言令人心寒。藍民見到其中一個少女染了髮,就認定她們是曱甴、演員、賣國,而她們的現況是攬炒香港的結果,一個留言寫到:「死曱甴冇錢租樓?但係有閒錢去做頭髮顏色?」黃民說他們是窮大陸人,大陸那麼好不應來香港,取消150名額吧!其中一個說:「支持低端人口離港」。

我從沒有試過看留言看到想哭,政治化的香港令人變得瘋癲和冷漠。香港人已被政治沖昏頭腦,相信觀感,留言自編自導故事。一個很值得同情的社會故事,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抨擊,整個社會是房屋問題的受害者,但竟然認為受影響的人不值得幫忙,這又怎能推動政府改變呢?


今年2月,一個關注安置政策的組織,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他們找了兩名二十來歲的失業散工少女,訴說他們以月租$500與陌生人分租半個床位共睡,住在一個300呎天台屋,單位住了9戶。可是,一個很值得同情的社會故事,得到的不是同情,而是抨擊,反映政治化的香港令人變得瘋癲和冷漠。圖片:網上




靖海侯:这里面有传媒引导不足的责任。香港传媒对民生议题缺乏关注,也是社会“泛政治化”造成的。香港舆论生态本就不健康,常把民生问题不视为民生问题,而转为政治问题报道,在舆论导向上起了不好的作用,他们当然要负责任。

如传媒能够客观全面报道民生问题,可以引起社会关注,港府再根据社会关注度安排行动方案,吸收各方智慧,这才是良性的舆论监督机制。事事都扣上政治的帽子,利用民生问题反政府、反体制,怎么可能找到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方案?或者我们可以说,香港一些传媒根本就不想致力于推动解决民生问题,他们对舆论监督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李敏妮:您道出了香港傳媒早已拋諸腦後的責任,真心為社會努力的傳媒實在令人懷念。傳媒在社會的角色是領導性的,帶領人們思考問題,但回歸以後,香港的傳媒變得被動,被政治氣氛牽著走,之後更成為「幫兇」,煽風點火,以政治包圍整個社會。傳媒政治化香港的情況在佔中和反修例運動中變得更嚴重,培養了無數為政治瘋狂的讀者,成為惡性循環,媒體為了取悅他們培養出來的讀者,只有繼續充斥政治新聞。過去幾年,媒體裡9成9都是政治新聞,極少見到有關民生的報道,社評也不會去為弱勢社群發聲,深入報導更是少之又少。對民生問題,傳媒蓋上眼睛,視而不見! 何喜華說,每一個他們想表達的民生議題,都會被傳媒扭曲成政治新聞。「有時有些民生故事能夠找到版位報導,已是非常幸運的了,傳媒報導的全部是那些政治議題...弱勢社群是真的變了弱勢社群,已經失去聲音。」

傳媒沒有做到反映社會的使命,影響深遠。傳媒不報導,民生的問題又怎能在社會上被討論?市民被蒙在鼓裏,又怎能製造輿論,令當局正視問題而作出改善?問題只會沉底!不單如此,在傳媒沒有正確教育公眾下,市民容易跟著政客的版本,錯判社會問題,動不動就上街,政治新聞便沒完沒了,民生問題繼續被打入冷宮。傳媒不全面和持平地報導民生問題,如同隱瞞社會真相,是以另一種方式誤導市民,問題會變成隱沒了,直至有天爆發成為政治炸彈。民生的問題遲遲未能得到解決,傳媒是幫兇。

靖海侯:对,某种程度上,传媒就是帮凶。


靖海侯說:「香港一些傳媒根本就不想致力於推動解決民生問題,他們對輿論監督和社會責任的理解出現了嚴重的偏差。」圖為立場新聞在4月10日的報道。當天,在該媒體上不見任何文章是關於民生的,大部分都是有關政治的專題。網站內亦未有固定報導民生的版面。 圖片:立場新聞截圖。


4. 大陸有一系列措施改善民生,包括多年前已引入僱主及僱員供款的社保(退休保障)、醫保(醫療費用)、以及公積金(預備低息買樓)。去年開始,中國內地銳意幫人民脫貧,官員會到鄉村搜索無依無靠的窮人,安排住屋及生活所需給他們。眼見香港受困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何中央不帶領香港政府用同樣的方法改善民生?中央應否動用其對香港的管轄權,於香港落實內地有效的民生政策,幫助香港解決核心民生問題?



靖海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执政党的宗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央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思想,改善民生工作一直是中央施政的重中之重。

李敏妮:說實話,由2019年的亂局開始,我已經很希望香港快點在未到2047年前回歸中國。我講這一句,一定被朋友說我「左膠」,染紅了! 我不怕被人貶低,我只跟著真理走,真理是我的引領者。我只想說,這一年多是我尋找社會真相的過程,有時以為找尋到真相了,原來只看到問題的一小點,再追查下去,又發現多一點。有時以為事件是這樣,後來又發現自己看錯了。所以未到最後,我也不會認為自己已經找到真相。希望香港人也有這個「追求真相」的態度去看中國,為何我們要給自己曾經認定的觀念困住了,而不用一個open-mind去了解中國。看一看中國今天的社會福利,讓人民有一個平安的生活,但在香港卻從沒有找到。香港有的是那種不受控的「自由」,坐大各種的霸權,最後又令我們不自由;反而我們認為「不自由」的中國,又令人們心靈及身體上得到自由。 

靖海侯:很多信息被扭曲了,造成了两地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比如脱贫工作,从2012年底,中央就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其后8年,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到扶贫一线工作,其间甚至还有1800人牺牲在脱贫攻坚路上,最终在2020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靖海侯說:「從2012年底,中央就提出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在貧困的老鄉能不能脫貧”,承諾 “決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



李敏妮:中國做事的速度、信心、和組織性令人驚嘆。 相反,香港政府的民生策略,歸納一句,就是無策略。每年的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無論哪人是特首或財爺,都是「斬件式」的計劃,沒有連貫性,就是見到那年有什麼問題,就在那年的財政預算裏面弄一個半個計劃出來,例如派錢向市民交功課,對問題小修小補,對改變民生,出不了什麼長遠作用。

中國這些工作真的令我感動,找到關心人民的執政者,夫復何求? 

我與幾個來自國內在香港定居的朋友談話,她們說近年中國人的生活是很舒適的,介紹中央怎麼讓人民有一個安心的生活,包括安排由僱主和僱員供款的 1)公積金幫助人民置業,2)醫保支付醫療費用、3)社保提供一個不用擔心錢的退休生活(一個退休的老師每月有$7000人民幣元退休金,一個退休的報館編輯每月有$9000人民幣,鄉村的退休人士也有很好的社保金)。這反映中國改善民生的策略是有遠見的,有決心的。香港要向中國學習,如果內地人在網路上這樣說,就立即被黃絲罵他為“5毛”。作為關注弱勢社群的記者,我多年來見盡香港政府的民生政策的弊病,整體就是沒有決心及信心,與中央的策略性方針成強烈對比。

靖海侯:在内地脱贫攻坚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扶贫精神,是对扶贫工作的高度重视、全力投入和久久为功的意志和信心。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前言部分明确提出:“贫穷不是命中注定,贫困并非不可战胜。中国减贫的实践表明,与贫困作斗争,最重要的是勇气、远见、责任和担当。” 香港要解决人口贫困问题,我想首先要树立的也是这种精神。在帮助贫困人口如何脱贫上,内地已形成一套系统有效的经验方法,这些都值得香港借鉴。


中國在內地多個省市推行「勞動扶貧」,現時的脫貧率逾99.99%。 李敏妮說:「中國這些工作真的令我感動,找到關心人民的執政者,夫復何求? 」圖片:明報




李敏妮:我其中一個來自四川的朋友說,內地的地區幹部近年會到村子裏面找出貧窮的人,去幫助他們,沒家的給他們住所,給他們食物和錢生活。你有沒有聽過一個政府會千山萬水找窮人出來去幫?我心想,這些窮人被拉出來過好的生活,香港的反對派和西方國家又會否說這是違反人權呢? 

靖海侯:但正如我前面所讲,解决民生问题主要是特区自己的事,中央可以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和支援,但主要工作还是需要特区来做。实际上,如果特区自己对解决民生问题没有系统思考、科学谋划,不能压实责任、主动作为,相关工作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工作成果也不可能稳固下来且具有可持续性。

李敏妮:問題就是香港政府會不會主動去學習中央的策略?如果它真有心向中國請教,回歸第一日就已經開始發生。由於中聯辦的其中一個職能是:「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從這一個渠道,中聯辦與港府是否可以開始一個交流, 中央可以提出支援,作為mentor,幫助香港官員了解國內策略,從而一步步成立一個有系統改善民生的政策。

靖海侯:香港中联办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李敏妮說:「中聯辦與港府是否可以開始一個交流, 中央可以提出支援,作為mentor,幫助香港官員了解國內策略,從而一步步成立一個有系統改善民生的政策。」圖片:香港01


5. 香港的商界一直認為貧富懸殊是自然的,窮人應該靠自己的努力向上爬,不應靠政府,你認同嗎?香港商界和大地產商是否政府改善民生的阻力,這與自由經濟有關嗎?自由經濟對香港重要,還是人民生活重要?改善民生只是政府的責任嗎?商界以及市民又有否責任?



李敏妮:要減少貧窮,政府要做的就是增加最低工資、設立全民退休保障、防止地產霸權和各種壟斷等,但大商家一定反對的。他們最喜歡用的藉口是:窮人要靠自己向上爬,我都是住板間房出身的,都是自己捱出來的,我的財富是我雙手創造出來。社會已經轉變,在60至80年代,香港仍然是世界工廠時,香港人是可以靠一雙手向上爬的;但今時今日的香港,政府取消向小販發牌多年,在街擺賣是非法的,經濟來源狹窄,知識型經濟,大學生比比皆是,中下層的年輕人還能向上流動嗎?以往白手興家的香港仔故事仍能重現嗎? 官員最清楚答案。

靖海侯: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有两个主要路径:一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给贫困者以支援;二是调整既得利益格局,通过经济改革推动利益重新分配,从源头上施加作用。这两个路径也就是“输血”和“造血”的意思,是需要统筹推进的。而要调整既得利益格局,不免要让一些既得利益者让渡利益,导致他们的反对,这是改革的必然。但若因此而逡巡不前,让问题做大,就会伤害社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以真正的改革就是要“啃硬骨头”,敢于亮剑,政府真要决意改革,就得有担当,在依法的前提下果断推进。


靖海侯說,解決貧富差距,有兩個主要路徑:一是建立社會保障制度,二是調整既得利益格局,但提醒改革必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對。「所以真正的改革就是要“啃硬骨頭”,敢於亮劍,政府真要決意改革,就得有擔當,在依法的前提下果斷推進。」圖片:Benny Lam/SOCO




李敏妮:非常同意,我們要將“遊戲規則”重定才能真正改革。 香港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奉行“不干預”的經濟政策,任由市場決定引致的。這政策是源於殖民地時代,英國以低財政投入(1982年,香港的公共開支只佔GDP的20%,而不是西方國家的40%)和殖民特色的”自給自足”的手段管治香港,逐漸形成一種laissez faire(不管不問)的經濟模式。 及後於1980年,前財政司夏鼎基(Sir Philip Haddon-Cave) 把政府的經濟運作立場命名為“積極不干預主義”(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原用至今。2006年,曾蔭權政府再把這種政策定名為「大市場、小政府」,強調「政府不應干預市場裡任何界別的運作,私人市場會自行調節。」大家不要給這些高深的術語誤導,以為是理所當然,而應該深思政策由始至終是否恰當。

在自由經濟下,政府不合時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保護罩,令政府傾斜於商界,他們自然成為改善民生的阻力。多年來,港府以其“不干預政策”為傲,說白了,這個政策養懶官員,培養出一種政府“什麼也不做不管”的經濟模式,任由商界當家作主,做成商人霸權。在不干預市場的政策下,商界好像主子,政府就像僕人,每次商界反對的事,例如增加最低工資、設立全民退休保障、勞工集體談判權、銷售稅、租務管制...政府便不會做,每次都是用這個藉口:不干預市場。這個政策令政府白白斷送了整個市場的控制權給大鱷,養肥他們,但瘦了自己的人民。 政府不干預,可是壟斷市場的大家族肆無忌憚的以收購、控制供求及價格等去干預,令到小商人不能進入市場,令市民百上加斤,這仍然是一個自由市場嗎? 

人民生活當然比自由經濟重要,不單是從「人道」的角度看,還有經濟的角度。若土地問題不解決樓價高企,還會有人來香港投資嗎?若果貧富懸殊不解決,最後社會爆煲,市民上街,投資者會把總部設在香港嗎? 如政府仍然靠攏商界,不處理民生的問題,就等於用石頭揼自己腳趾,總有一屆的特首要為此問題埋單落台!


李敏妮說:「在自由經濟下,政府不合時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成為既得利益者的保護罩,令政府傾斜於商界,他們自然成為改善民生的阻力。 」圖片:Hong Wing/SOCO




靖海侯:特区政府需要对自己的角色作重新定位。当然,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及民生问题,社会各方都有角色,商界和市民也不例外。政府的作用就在于通过制度政策,厘定其责任和义务,并提供一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渠道和平台,如对商界履行社会责任的引导和规范,对市民就业创业的支持和支援。

李敏妮:香港商界一直不認為自己有任何社會責任。最近一個美容師對我說,她工作的美容院在疫情下常常關門,經營困難,竟然地產商一毫子租金也不減, 只是在政府強制關門的期間才減他們10%租金。 相反,她有一個朋友在另一間美容院工作,疫情期間,她與做裝修工的丈夫一同失業,沒有錢交$5000元的村屋租金,於是跟業主太太說可否遲一點才交租,業主太太竟然說不收他們的租金,直至找到工作為止,已經一年多了。「那個業主太太對我朋友說,“如我先生向你收租,你就說已經交了給我,不要讓他知道”。」這個故事令人動容 ,每一個人也可以為弱勢社群付出,這值得商界和地產商反思,他們真的沒有責任制定友善的政策幫助基層,為社會出一分力? 但要有這些改變,政府必須帶頭建立一個關懷有愛的社會。 

靖海侯:香港需要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共识是,两极分化、社会板结、阶层流动梗阻造成的问题,是损害社会发展根本的,任其发展只能会是多输的局面,只有控制好其度,才能让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有增量,贫困人口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靖海侯說:「特區政府需要對自己的角色作重新定位。當然,解決貧富差距過大及民生問題,社會各方都有角色,商界和市民也不例外。」




6. 老人老無所依,露宿者人數不斷上升,很多人沒屋住,大學生及基層出路少、貧富懸殊...香港的民生問題已經根深蒂固幾十年。香港政府需要什麼能力以及政策才能力挽狂瀾,戰勝商界以及地產商的阻力,解決民生問題?香港真的能夠解決這些纏繞香港數十年的問題嗎?你樂觀嗎?



靖海侯:乐观不乐观取决于坚决不坚决、行动不行动。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可以做什么。我还是那句话,政府在要做什么之前,首先要考虑清楚为什么要做以及准备以什么样的理念来做。香港朋友可能有了解,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中央深改委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强调改革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这彰显了中央推进改革的决心和初心。特区政府也需要确立这样一种意志,真正拿出魄力来。

李敏妮:對,香港政府首先要問自己為什麼要做,定出使命,然後找出有什麼問題阻擋政府達成使命的,及解決辦法,才可以制訂一個藍圖去解決種種問題。政府應考慮取消不干預政策,哪有一個國家會捆綁自己不干預市場的,如同斷送權利給大企業壟斷市場,民生問題沒完沒了;政府也要擴闊收入來源,例如進行稅務改革擴闊稅基,包括引入銷售稅,增加庫房收入,便不需要倚靠賣地為生;之後就制定不同的利民政策,從而減低貧窮和貧富懸殊,包括推出全民退休保障、增加最低工資、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興建老人院舍從而增加資助宿位等。 

靖海侯:如果说在国安法之前,在香港完善选举制度之前,因为行政和立法关系紧张以及社会“泛政治化”,导致港府很多事情议而不决、决而难行等问题,那么现在,香港正实现由乱及治的转折,正要重新出发,特区政府已经获得了比以前更好的施政环境和条件,已经没有理由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继续耽搁了。

李敏妮:隨著國安法的落實,撕裂香港的人隨時跌入顛覆國家罪,相信未來那個黑暗力量不會再那麼猖獗,社會才能有空間重新檢視民生的問題。

靖海侯: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韩正副总理参与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曾指出香港要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并强调总有解决的办法。我想解决的办法就在于向社会展示意志和决心,就在于在解决民生问题上系统谋划、即刻启程,要填海就赶紧填海,要建立全面退休保障制度就赶紧制定法案。特区政府需要在行政主导体制进一步确立后,真正发挥主导作用,让制定的政策真正有约束力和牵引力,并对小政府、大社会的定位作适当调整,积极作为、主动作为、充分作为。

有两句话讲得好,一是“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二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在中央支持下,在社会更为稳定下,在政治问题得到解决后,有内地这一坚强后盾,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均迎来新的机遇。这机遇,唯有不懈努力才不会错付。


靖海侯坦言,對香港能否解決深層次問題,充滿信心。 他說:「在中央支持下,在社會更為穩定下,在政治問題得到解決後,有內地這一堅強後盾,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均迎來新的機遇。這機遇,唯有不懈努力才不會錯付。」圖片:李敏妮




李敏妮: 「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實在感動。有國安法做護盾、有國家做後防、有選舉改革防止敵方間諜搗亂,這場仗香港的勝數非常大。 現在政府只要拿出勇氣,高瞻遠矚帶頭改革,敢於挑戰權貴,我相信很多問題都會慢慢解開。

那一晚探訪完劏房戶,我趕緊跟着常常急步走的施麗珊的腳步,看到她穿着粉紅色長外套,笑容滿面,見到不同“街坊”(她稱所幫助的人)在街上,她都從容不迫地解答他們的問題,像大家姐一樣,面上從沒有一絲憂慮。作為基督徒的吳衛東,與我以往合作無間做露宿者的故事,多年不見,他仍然沒有放棄,差不多每晚都在街頭外展,尋找及幫助露宿者,完全沒有嫌棄他們身上的異味。遇到難搞的露宿者,他都以柔制剛,搭着他們的膊頭,當中需要的就是愛。何喜華少年時代離家出走,做了很多基層的工作,深深感受勞工階層的困境,後來加入SOCO,一做就是40年。入了政府的一些諮詢組織,被頒了一個銅紫荊勳章,就被說成是親政府的他,一於笑罵由人,大公無私的帶領一班社工繼續為基層奮鬥。

這就是政府、和整個社會需要學習的「打不死」的精神,懷着這個精神,香港戰無不勝。


見到“街坊”時,施麗珊永遠是從容不迫地解答他們的問題,笑容滿面,面上從沒有一絲憂慮。圖片:SOCO

作為基督徒的吳衛東,仍然沒有放棄,差不多每晚都在街頭外展,尋找及幫助露宿者,決意打撈沉沒了的聲音。 圖片:Lei Jih Sheng/SOCO

40年來,何喜華不斷對外講解基層的困境,希望為他們帶來曙光。縱然面對風雨,他仍然頑強,繼續帶領一班社工為基層奮鬥。SOCO這種打不死的精神,值得政府和整個社會學習。圖片:陳木南 /SOCO



此集完。


圖片編輯:李敏妮/Airon Yiu


相關文章: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