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集體回憶】工商業建築物遺產活化 - 從南豐紗廠說起

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ies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ies集體回憶Collective Memories集體回憶

周末去了人氣極旺的南豐紗廠,這是香港少有的舊廠房活化案例。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隨即國共內戰爆發,第一批上海紡織商為躲避戰事來到香港,紛紛在香港開設紡織廠,逐漸成為香港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支柱,而當時香港三成的工人都從事紡織業,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南豐紡織廠。

南豐紡織廠由紡織商人陳廷驊於1954年在荃灣白田壩街工業區建成。1960年代的荃灣為香港工業重鎮,僱用的工人數目佔新界工人總數的70%。到1970年,南豐紗廠陸陸續的建成了六個廠房,高峰時期僱用23萬工人,大部分為女工;年產3000萬噸棉紗,產量高居香港工業界前列。

1980年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基建和工業發展如火如荼,大量資本以低成本進入國内建廠生產;東南亞的國家也在迅速發展工業,紡織工業當然不例外。而香港的勞工成本和地價持續上升,各種對工業產業不利因素的影響下,香港的經濟轉型加速至第三產業經濟,製造業式微。1980年代後期制造業占香港GDP的比例已經低於20%。到了後期,南豐紗廠是香港最後一家紗廠,一直虧蝕。及後紗廠的一、二、三廠房陸續停產,到1997年被清拆,餘下來的四、五、六廠房在2008年也停止運作。

原有的紡織廠房一直被當作倉庫使用,直到2013年,當時陳廷驊的外孫女張添琳看過舊廠房後萌生了改造南豐紗廠的想法,並說:“活化南豐紗廠的構想,源於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創想,和家族根源的傳承。”

1945年抗日戰爭結束後,香港三成的工人都從事紡織業。圖片:香港電台/高添強提供


1954年由陳廷驊創辦的南豐紗廠,高峰期年產棉紗3000多萬噸,產量高居香港工業界前列。圖片:香港電台/南豐集團提供


華麗轉身的南豐紗廠

從2014年始,南豐集團啟動了“南豐紗廠”活化計劃;將紗廠活化成集創新科技、文化、藝術及學習體驗於一身的保育項目。計劃把舊有四廠、五廠及六廠,總面積達26.4萬平方呎,改建成單一建築群,以非牟利的文化機構、零售商店和初創企業組成,成為了區內的創意新地標。

華麗轉身後的南豐紗廠是怎樣的呢?它保留了原有的六七十年代工業設計特色和香港早期工業化元素,但也融入大量當代藝術設計概念,給人一種懷舊又清新的感受。加上無心插柳的變成了寵物狗秀場,令南豐紗廠成為了新興的潮流勝地!

南豐紗廠位於荃灣白田壩街,毗鄰港鐵站,可由荃灣西鐵站A2出口沿行人路及有蓋天橋步行即可抵達白田壩街,然後向前步行100米便到達南豐紗廠。但它的入口不太好找,白田壩傑這裏工廠林立,如果不是看見一堵灰色外牆上有素描的畫像,和一群人拉著寵物狗,根本看不出這活化後的南豐紗廠與其他工廠有什麼兩樣。

紗廠連天台共四層,分為兩個區域,中間以鐵橋相連。“南豐店堂”是購物區,有特色的手工藝品商店、創意工作坊、和餐飲店,主要是弘揚本土品牌和設計。筆者與朋友在一家供應本地啤酒的餐廳裏吃飯,品嘗多種非常特別的啤酒,一新舌目。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頂樓的“CHAT 六廠”是一個以六廠改造而成的“紡織文化藝術館”,展示南豐紗廠和香港紡織工業的歷史和故事、籌辦與紡織業相關的藝術展覽、也為創業家提供培育基地。

2008年結業的南豐紗廠,從2014年始重新被活化。



香港歷史建築遺產活化

工業遺產活化在寸土尺金的香港並不多見。由於工業生產式微,很多在停止運作後都會被拆卸重建,而非活化。有些或被用作寫字樓或其他營業場所,這樣的用途更改大概不能算是遺產活化吧!

香港的建築物遺產活化案例,包括位於中環鴨巴甸街的前中環警察宿舍,今天是各式創意活動的PMQ元創方,也有位於白田的原石硤尾工廠大廈,活化後成為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推動創意文化。北角皇都戲院也正在被活化,可望成為港島東區的歷史與文化中心地標。最近開幕的中環街市活化項目,文化和保育元素與流行文化和商業結合,商家想展示的是一種有文化底蘊的商業模式,最終能否成功還得看如何營運和市民的接受程度。主教山配水庫現在是超人氣文化保育範例,其導賞團在2020年12月初在網上開放給市民登記,很快就把三個月內的團全部預訂完!主教山配水庫之後會進行活化,其方案將是同類舊式水務建築如何活化的範式。

歷史建築是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留下的時代變遷印記,與其他文化遺產、遺跡、遺址一樣,是不可再生的社會資源和人類文明的珍貴財產。現代社會十分支持保育標誌性建築物,但是工商業建築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卻沒有多少人關注,原因除了這些建築物建成年代較短,建築以功能和實用為主,對美學的要求較低之外。

工商業設施所佔地面積也比一般紀念性建築要大得多,如需考慮保育,其成本也非常高昂。一棟7層的舊式工廠大廈活化,或是拆卸重建為30層的甲級寫字樓,兩個方案之間的利潤差距實在太大,沒有政府的支持,商業機構基本上不會作出保育的考慮。

The State Theatre building in North Point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a kind. Photo: Dickson Lee
北角皇都戲院也正在被活化,可望成為港島東區的歷史與文化中心地標。圖片:Dickson Lee/SCMP


工商業遺產活化的新思維

近年,“20世紀遺產”,尤其是建築遺產,的概念已經在國際上大行其道,各國把工商業歷史建築遺產的文化價值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價值,筆者在此介紹兩個國際上成功的工商業遺產活化例子。


巴特西發電站

海外的工業遺產活化有一些成功的例子,最近看到的倫敦巴特西發電站(Battersea Power Station) 的改造,啟發很多。巴特西發電站是泰晤士南岸的著名地標,曾經的歐洲最大紅磚建築,奢華的裝飾藝術風格和四支矗立天際的大煙囪,讓它成為了倫敦奧運會期間最能代表倫敦的六座建築物之一。

巴特西發電站兩座主樓分別建於1920和1950年代,曾經供應倫敦1/5的電力。1980年代因為煤電污染嚴重而關閉,此後30年間被荒廢,雜草叢生。2012年地方政府連同發展商開始進行活化和整體改造,把17公頃的使用面積改建為商店、餐廳、咖啡館、寫字樓和4000個住宅單位。這些商業性項目已經全部賣光,投資人固然達到非常好的經濟收益,對地區的繁榮與發展也大有裨益。

項目的核心改造是對巴特西發電站主樓體進行用藝術方式復原。在引入嶄新設計理念和現代化使用功能之餘,保留了其獨特的工業建築外貌,再現了所在街區已经消失了80年的地區歷史與文化。如此龐大的一個工業遺產活化項目既能達到文化保育、經濟收益、和社會效益的多贏局面,實在不容易。

巴特西發電站是倫敦工業建築的代表作,非常“有個性”,2012年開始被發展為一個購物和娛樂的商業性項目。圖片:Tripadvisor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上海也有同樣的發電站改造項目,比巴特西還要早。南市發電廠於1897年創建,是上海第一個華資發電廠項目,發電廠的建成和投產,讓上海老城告別點油燈的生活,居民可以擁有和旁邊英法租界民居一樣的電燈,把黑夜照成白晝。

2007年,為了配合上海市政府推動的電力工業“上大壓小,節能減排” 的規劃,也就是把現有發電廠發展成大型項目,同時把小型發電機組關停。此舉可以提升發電效能、減少污染、降低發電成本。只有16MW發電能力的南市發電廠當時被予以關停。

但南市發電廠的命運在2010年得到逆轉,當年因應上海舉辦世博會的契機,上海市政府把舊廠房改造活化為「世博浦西園區」,其151米的大煙囪被命名為“世博和諧塔”,是整個世博園區最高的建築物。

世博會結束後,2012年南市發電廠的舊廠房又改建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Power Station of Art),保留下來的四座發電機組和一支大煙囪非常醒目,其上有奪目的數字時間顯示和溫度計,經常居於上海的筆者每次開車從南浦大橋經過都能看見!

南市發電廠的建築主體建築面積31,088平方米,改建成為藝術博物館後的建築面積增加至4萬多平方米,展覽陳列面積達到15,000平方米,擁有12個展廳。

雖然變身為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發電廠的外表和內部結構改建不多,廠房的特徵都保留了下來,主要的加建是扶手電梯和人行通道,空間感極其充足。經過多年經營,這裏現在成為了「上海雙年展」的主場館。不過當代藝術始終曲高和寡,參觀欣賞的人不多,人氣方面是遠遠比不上倫敦的巴特西熱鬧。

時尚藝術互動停不了| 頭條日報
2020年12月,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華倫天奴「再.詮釋」展覽,展示品牌時裝藝術作品。圖片:網上


對未來活化的期望

以上的例子告訴我們,應該以一種新的視野來重新審視工商業遺產,思考如何以更具創意的方案來活化這些珍貴的人類遺產。在香港,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工商業建築數量還是不少的,筆者建議當局在新成立的文化局下面,專門設立一個工業文化遺產辦事處,勘查和評估香港現存的舊工業建築,提出建議是保留還是拆卸。如需保育應怎麼活化,以及聯系NGO、文化遺產專家和商業機構共同參與活化方案的策劃和執行。更可考慮設立設計獎項,以獎勵更多機構參與工業遺產的活化計劃。

香港傳統的商場給人的感覺是千篇一律,而南豐紗廠這樣既有新鮮感和文化項目,在人氣旺盛的商業據點只是鳳毛麟角。筆者期望香港有更多有價值的工商業建築遺產能活化成一個又一個別具特色的生活聚合點,為我們的生活、商業和經濟增添多元色彩和文化特質。


松花芥子
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香港信報、AM730專欄作家,從事國際教育、文化遺產顧問、公眾考古、及考古文化研學等領域。


到訪南豐紗厰
地址:南豐紗厰位於荃灣白田壩街45號,毗鄰港鐵站,訪客可以由港鐵荃灣站A3出口,沿西樓角路有蓋天橋步行至青山公路入口即可到達。也可以乘搭南豐紗厰提供的​​免費穿梭巴士服務,每20分鐘一班,上落車點在荃灣政府合署對面(港鐵荃灣站A4出口落天橋)。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10時開放(疫情期間“CHAT 六廠”暫停開放)。

詳情可瀏覽 https://www.themills.com.hk/about-the-mills/location/#1625642549525-15378251-b776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