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昔日香港】太平山街與鼠疫

中國歷史China History中國歷史China History中國歷史China History中國歷史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2–02–10 21:17

這是一篇寫於一年多前的舊文,在武漢肺炎蔓延全球,香港也處於疫情爆發的陰影恐慌之下,重溫此文,別有一番味道。

上環太平山街是一條很小很安靜的馬路,一街之隔的荷李活道文武廟香火旺盛,卻沒有多少遊人移步來溜躂。我在香港土生土長幾十年,也是頭一回到來。太平山街中間兩段都是樓梯,汽車不能直通,兩旁是尋常不過的唐樓,可以說是毫無特色。如果不是這裏隱藏著一個百多年前震驚中外的悲慘故事,我大概不會特意的過來。

人類自有文明以來,瘟疫就一直是每一代人的夢魘。其中鼠疫更是瘟疫當中的最強殺手,在100多年以前抗生素還未普及的年代,人類在鼠疫的面前毫無抵抗能力,任其屠戮,慘不堪言。



太平山街是一條很小的馬路,一街之隔的荷李活道文武廟香火旺盛,卻沒有多少遊人移步來溜躂。
相片:松花芥子

鼠疫全球三次爆發

鼠疫在全世界有三次大爆發:第一次在公元520-565年,流行於北非、中東和歐洲,病死約1億人。第二次鼠疫始於14世紀,持續到17世紀,遍及歐洲、亞洲及北非,僅歐洲就死了2500萬人,佔當時人口的1/4,被稱之為“黑死病”;此次鼠疫在中國殺死的人口達1300萬人。

第三次鼠疫爆發於1855年,始於中國雲南省的一場重大鼠疫。這次世界性大流行以其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超過了前兩次而聞名。這場鼠疫由中國蔓延到除了南極洲以外的全球大陸。鼠疫先從雲南傳入貴州、廣州、香港、福州、廈門等地,死亡人數就達10萬多人。中國南方的鼠疫,還迅速蔓延到印度,更在1900年,傳至美國舊金山,歐洲和非洲。在10年間,鼠疫就傳遍60多個國家。僅僅在印度和中國,就有超過1200萬人,死於這場鼠疫。

鼠疫一直維持了39年,中間在不同地方先後發生。1894年初,鼠疫在廣州爆發,至5月份,已經死了5萬多人。當年廣州與香港之間,交通往來頻繁,就這樣,鼠疫很快就在香港蔓延開去。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肆虐太平山街  多人死亡 

首當其衝的是,位於上環的太平山街。當時,以太平山街為核心的太平山區,是香港開埠以來,殖民地政府最早劃分給華人居住的區域。那地方可算是貧民區,當時的老式唐樓空間狹小,住著大量本地及來自外地的窮人,非常擁擠。樓房結構簡陋,沒有上下水道,通風極差,衛生條件惡劣,蟲鼠橫行。


以太平山街為核心的太平山區,是殖民地政府最早劃分給華人居住的區域。當時的老式唐樓空間狹小,住著大量本地及來自外地的窮人,非常擁擠。相片來源:歷史圖片

當鼠疫肆虐太平山街時,死了無數居民。

當時的華人對傳染病認識甚少,既不願意隔離治療,也不把病死的屍體交給衛生部門處理,還因此而引發了好幾次警民衝突。最終政府以緊急條例強制把7000居民遷出,把太平山街貧民區房子全部夷平。1894年的這一場鼠疫,全港死亡人數超過2500人,有8萬人離港避禍,佔香港人口三分一。

卜公花園原址就是當年被夷平的房屋所在,在清拆民居後,政府把該處改建成一個公園,以當時港督卜力(Sir Henry Arthur Blake,別名卜公) 的名字命名。現在高大的榕樹綠葉成蔭,遊人三三兩兩,或休閑玩耍,或圍觀下棋,或跑步健身;難以想象當年曾經病殍滿地的地獄景象。


東華醫院專醫鼠疫病人 

公園旁邊的堅巷,有一座愛德華式的三層紅磚建築,是鼠疫爆發後10年,專為傳染病醫學檢驗,而建造的細菌學檢驗所。1996年,檢驗所被改建為香港醫學博物館,詳細記述了太平山鼠疫爆發事件,讓人了解香港醫學研究和醫療衛生改進的過程。



圖為原來的傳染病研究所,建於鼠疫爆發後10年,後改建為香港醫學博物館,記述了太平山鼠疫爆發事件。   相片:歷史圖片

沿著太平山街往西走,有一間百姓廟,是早期“廣福義祠”的所在。義祠是收留重病華人的收容所,沒有醫療設備,進來的病人基本就是等死。1872年,通過本地華人籌款和政府撥款,在旁邊建立了香港第一所華人醫院“東華醫院”。東華醫院最早以中醫治療為主,太平山鼠疫爆發時接收了很多病人,並開始引入西醫治療。

沿醫院道往西營盤方向走,經過英皇佐治五世公園來到了高街。30年前曾與幾位同學,進入過廢棄多年的高街精神病院(又稱“高街鬼屋”)“探鬼”。在這所於1892年落成,被譽為“香港第一猛鬼屋”的地牢,感受過一股從來沒有過的寒氣,記憶猶新!

舊精神病院在1998年已拆卸,重建為社區綜合大樓,但僅保留花崗石立面,甚為可惜。還好對面的原華人瘋人院,現在的美沙酮診所,尚保留著一股古老而神秘的氣氛。



位於高街的西營盤社區綜合大樓,前為精神病院(又稱“高街鬼屋”),於1998年重建後,僅保留花崗石立面,非常可惜。

在這個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香港也籠罩在疫情蔓延的陰霾之際,重走太平山街和香港醫學博物館,了解香港的抗疫史,溫故而知新,應有一番別樣的感受。百多年來人類消滅了很多可怕的瘟疫,但是在不斷湧現的新型細菌和病毒面前,卻束手無策。我們自詡為萬物之靈、可以操控一切,但在面對來自未知世界的威脅時,其實我們和幾萬年前的祖先一樣,既無知亦無助。


松花芥子

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香港信報專欄作家,跨界別創業家,包括國際教育、娛樂及活動策劃、美食文化及創意、及文化旅遊等領域。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