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清華大學教授做港大副校長,配嗎?

靖海侯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3–07–14 18:48

1964年,錢穆離開香港中文大學一事,眾說紛紜。拂去浮言,錢穆離開前的兩件事,或已揭示緣由。

其一。當局要求新創辦的港中大以“英文”為教學語言,以利管治,以示“高級”。決議通過後,錢穆斥責:“今日新大學之以中文二字而號,豈不所重在中文,不必師長授課以中文已。”

其二。錢穆堅持新創辦的港中大必須由中國人擔任校長,港英政府最初不允。錢穆說:“(我)所爭乃原則性者,他日物色校長人選,餘決不參一議。”後代表港英政府商議的英國人富爾敦慨嘆:“(錢穆)君心如石,不可轉也。”

這是香港中文大學的故事。


香港大學也有自己的故事。

2020年10月,消息傳出,香港大學擬聘請兩位來自清華大學的內地學者加入管治團隊,一為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主任申作軍,一為清華地球系統科學系主任宮鵬,二人將分別擔任香港大學負責研究和學術發展的副校長職位。

泛政治化的香港,又有社會爭議。學生靜坐,教師上書,媒體興風作浪,大學一項簡單的人事任命掀起輿論風潮。

“這人是共產黨!”“他們與校長張翔曾是同事,這是徇私!”“他們以前的科研經費來源不明,這裡面有陰謀”........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正如2017年12月香港大學校長的任命,申作軍、宮鵬甫一出現在香港社會的視野,就已被污衊抹黑,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和政治包袱。

正常嗎?正常,這就是香港的政治生態與輿論生態。

不正常嗎?不正常,申作軍、宮鵬是學者,並且首先是學者。

10月27日,香港大學校委會開會表決,通過對申作軍、宮鵬的任命。事件似乎已經了結。但香港社會一定、肯定及確定的是,這又將成為反對派“控訴”特區政府的一項“罪證”,詆毀“一國兩制”變形走樣的“保留證據”。

他們還會時不時翻出來,試圖告訴香港市民和全世界,HKU已經是XGU,HK已經是XG,亦如他們的學生會在今年迎新時所做的視頻短片。


上月27日,港大通過任命兩名清華大學學者申作軍及宮鵬為大學副校長,港大學生會指任命黑箱作業,批評港大被“赤化”,同日約40名學生在港大鈕魯詩樓門前靜坐,向校方施壓。 相片:頭條日報


反對者反對任命申作軍、宮鵬為港大副校長的理由,其實只有一個:

內地背景。

在他們心裡,這就是原罪。

其反對的表面邏輯是:1.香港大學是一所國際化的大學,而內地背景不具有國際元素;2.香港大學講求學術自由,而內地背景有損追求這一自由;3.香港大學已經有了一個內地背景的校長,不必再有兩個內地背景的副校長。

其反對的深層邏輯是:1.內地背景的副校長會傷害香港大學的“獨立性”;2.內地背景的人掌管香港高等教育會傷害香港教育的“獨立性”;3.內地背景的人進入特區公共服務管治團隊,會傷害香港的“獨立性”;4.內地的元素在香港越多,越不符合他們心目中“一國兩制”的設定。

預設的邏輯前提,一旦建基於在根深蒂固的偏見之上,只會有一個結論:

這事有陰謀。


香港大學的校徽上,鑄有“明德格物”四個字,此亦香港大學校訓。

“明德格物”,語出中華文化經典《禮記.大學》。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皆是耳熟能詳的文化語錄,其義不難明白。

需要注意的是,這段話包括兩個重要的理論:一為認識論,自“明德”始,於“格物”止;一為方法論,自“格物”始,於“明德”止。也就是說,“格物”乃“明德”的起點、平天下的基礎。

對於“格物”,東漢鄭玄作注時解釋說:“格,來也;物,猶事也。其知於善深,則來善物;其知於惡深,則來惡物。言事緣人所好來也。”


格物明德,成为更好的自己 | 第5期香港大学金融高阶培训即将开启!
港大學的校徽上,鑄有“明德格物”四個字,為香港大學的校訓。相片:網上



反對任命申作軍、宮鵬為港大副校長的人,即以其認知與行動,“生動且深刻”地演繹了這一概念:

這事不好,所以這人不好;這人不好,所以這事不好。

所謂反對,不過主觀偏惡而已。

覺得香港制度遠勝於內地,所以鄙棄內地的一切;覺得有東方面孔的學者不如有西方面孔的學者“高大上”,所以鄙視內地學者;覺得香港是香港、中國是中國,覺得可以有西方的香港、不可有中國的香港。

“知於惡深,則來惡物。” 用陰謀論詮釋來港大任命一事,一切都似乎自然而然。

修例風波時,靖海侯曾針對暴徒集聚的香港中文大學撰寫一文,發出一問:“博文約禮,港中大學生做到了嗎?”今天,靖海侯也想問問香港大學的一些學生和老師,還記得自己的校訓“明德格物”嗎?

1923年春天,孫中山先生到母校香港大學演講。學生會的同學們用藤椅把他抬進去。學生會會長介紹孫中山先生時說:“用任何語言來介紹孫先生都屬多餘,他的名字與中國同義.......現在,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一位中國偉人,一位真正的紳士,和一個胸襟廣闊的愛國者。”

時移世易。彼時愛國的港大學生會變成今日主張“港獨”的學生會,彼時歡迎鼓舞國人的香港大學變成排斥鄙視國人的香港大學。此歷史的悲哀,此港大的悲劇。

申作軍、宮鵬,不應遭到如此對待。


1923年春天,孫中山(中間二排穿黑長衫者)在港大的「陸佑堂」演講。當時學生會的同學們用藤椅把他抬進去,稱他為“中國偉人”;時移世易,今天學生會排斥鄙視國人申作軍和宮鵬。相片:網上。


香港大學一事,是香港大學的事,更是香港的事;反映出來的,是香港大學的問題,更是香港的問題。

1.“逢中必反”,體現為湧動的社會思潮,體現於具體的社會事務;

2.“多元包容”,適用在西方的價值系列,局限於兩地的互動交融;

3.愛國與愛港有交叉,有平行,甚至有背離;

4.國際化是單極而非多極的。

香港大學任命一事,只是香港社會政治生態的一個側影,揭示著問題的嚴重性,透射著問題的普遍性。

正如靖海侯此前的分析和判斷,這個城市近年來急速走向“內捲化”,正脫離開迭代的現實基礎,依然在籠罩著的對歷史和未來的虛妄認知中逡巡不前,以為優越又感到焦慮,以為自信又常有迷思,本地文化的容納力、創造力、傳承力日漸衰退,逐漸表現出狹隘、封閉、頑固的一面。

排斥內地與內地人,只是其中一面。

1959年,英國哲學家羅素接受BBC專訪,當被問到如果這次採訪被後人看到,他想說的話時,羅素講了兩點:一是智慧,注重事實與真相,不要被自己願意相信的蒙蔽了雙眼;二是道德,愛是明智的,恨是愚蠢的,世界聯繫日益緊密,必須學會博愛和容忍。唯此,人類才能在這個地球上共存。

且不論申作軍、宮鵬的學術成就和領導能力,且不論內地高等教育的質量與發展水平,甘於被陰謀論驅使、被意識形態綁架,放棄事實與包容,這是一個發達地區應有的樣子、應有的文明嗎?

政治上頭,就會小題大做;心懷鬼胎,所以草木皆兵。

此香港社會之心魔。


香港人對臺灣人友善,但不是因為你是臺灣人-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香港近年急速走向“內捲化”,以為優越又感到焦慮,以為自信又常有迷思,逐漸表現出狹隘、封閉、頑固的一面。相片:Reuters

反對港大任命者的理由,多臆測。支持港大任命者的理由,也多偏離了準心。

這些支持者在組織論據時,拿出了以下幾個理由:1.擬聘人選非共產黨員;2.擬聘人選有伯克利大學教授背景;3.擬聘人選雖然曾為港大校長張翔的同事,但只是見面之交。

支持者要駁倒反對者,其實正中了反對者的邏輯圈套:1.共產黨員不能進港大管理層;2.兩人獲聘是因為其國際學術地位而非內地背景身份;3.和港大校長相識即是徇私。

支持者的辯論並不高明。

靖海侯同樣要批評的,還有特首林鄭月娥的表態。

10月27日,當被記者問及此事時,林太表達了兩層意思。一是院校自主,這些事我不參與;二是聘用人選,考慮國際歷練與能力。

反復強調自己沒有參與,努力表示招攬的是世界人才。這些理據,不會去除反對者的心結,只會讓其認為是冠冕堂皇、避重就輕之言。

特區政府一年投入200億,為何不能過問?昔日港英政府管的,今日特區政府為何管不得?香港現有8所公立大學中,有2名台灣人當校長,內地人為何不行?在伯克利大學任教就是國際歷練,在世界大學排名前列的清華大學任教就不是國際歷練嗎?

相比之下,前任特首梁振英的反駁就顯得更有有力。其明言:自己做過兩家大學一共12年校董會主席,清楚知道大學用人從來不問政黨背景。

靖海侯認為,在此事上,可以有更強有力的理據:

1.是不是黨員不是重點,是什麼黨員也不是重點,英國的工黨做的這一職位,美國的民主黨做的這一職位,中國的共產黨也做的這一職位;

2.有沒有內地背景不是重點,有沒有伯克利背景也不是重點,台灣背景可以,美國背景可以,內地背景也可以;

3.認不認識校長張翔不是重點,和張翔是不是一樣都是華人也不是重點,可以不相識也可以熟識,可以都是西方人也可以都是東方人。

主管研究,就看研究方面的駕馭能力和領導能力;主管學術發展,就看學術發展方面的開拓能力和統籌能力。把輿論附加在申作軍、宮鵬身上的不相干信息、身份剝離,才能明辨是非,才能理直氣壯,才能堅持下去、繼續下去。


支持者反駁反對者的其中一個論點是擬聘人選和港大校長張翔只是見面之交,卻正中了反對者的邏輯圈套,如同說“和港大校長相識即是徇私”。相片:香港01


正常被視為不正常,是因為“正常”本身有問題。

香港習非成是久矣。有人鬧內地,便不提內地,規避內地;有人鬧內地人,便防範內地人,遠離內地人。所以,印度裔可以當香港大法官,內地人不能做副校長;公民黨的人可以在大學任教,有內地背景的不能在小學教書。

太多的不嫌多,太少的還嫌多,這是多元的香港嗎?

特區政府要承擔這責任。

教育系統裡,無論小學、中學、大學,愛國學校成了“極端少數派”;公營機構裡,可以有美國人,英國人,就是不能有內地人;行政、立法、司法機關里,內地背景的人想要加入仍是“天方夜譚”。

因為一直太少,所以有一個便以為“不正常”;因為遲遲拒絕接納,所以才導致該有的“不能正常化”。港大任命有內地背景的人擔任副校長,早就不該出現香港社會的風口浪尖上。而澳門,有內地背景的人早已加入特區政府施政團隊。

這一步,如今在艱難中邁出了,但還可以走得更遠,走出學校,走到行政、立法、司法機關里,走到香港社會各領域裡。

圖為2018年1月港大校方為即將離任的港大英籍校長馬斐森舉行歡送會,多名師生校友出席,場面開心;與港大任命有內地背景的人擔任副校長而被狠批 一事,形成強烈對比。相片:am730


香港社會需要卸下的思想包袱,在於對內地的“恐懼”。

靖海侯有時候常感焦慮,為中央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決心和誠意一直不能有效傳達至香港社會而焦慮。

五十年不變是寫進基本法的。小平同志講,五十年後更沒有變得必要。香港的特色和優勢,有利國家,有利世界,有利兩地的現在和未來,香港沒有必要“內地化”,理論上、制度上和實踐上也沒有“內地化”的基礎。

有內地背景的人加入港大,改變不了港大的特色;港大的管理層都變成有內地背景的人,也非人之所願。但放任信任基礎的潰敗,一定會加大社會矛盾的張力、政治爭議的空間,讓港大乃至香港都深陷政治的漩渦中,消解其存在發展的價值。

香港就是香港,內地就是內地,“一國兩制”就是“一國兩制”,再多的合作交流也不會改變這一頂層設計;更多的合作交流只是讓這一框架的運轉更為平滑和諧。

我們不能說服反對派,但要努力說服普通的香港市民,讓他們感知這誠意,看到這前景,理清變化的好處、不變的壞處,發現香港存在於在他們心中、也存在在國家心中共同珍重的價值。

示威者以身試法,用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塗黑議事廳內的區徽,對政府顯示其徹底的不信任。(曾梓洋攝)
去年7月1日,反逃犯條例示威者闖入立法會大樓後到處破壞,並塗黑議事廳內的區徽,顯示其對政府和中國的徹底不信任。相片:曾梓洋/香港01



2017年初,靖海侯問過港大的一名學生,他說自己屬於“中間派”,不能容忍左派壓過右派,也不能容忍右派壓過左派。

每個香港市民都可以捫心自問,發展到今天的香港社會環境,到底誰是多數,到底誰是少數。但凡有一點同情心,都不會為香港在發生修例風波失序後,正在找尋的新的平衡而困擾。

有香港媒體人注意到,在剛剛發布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關於港澳專題論述的字眼,由去年的“支持”變成了“保持”,並分析為是一種思路的調整。

其實,保持既是支持,也是保護,保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支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兼具政治含義與經濟意義。

中央的要求和期望很低,就是三個字:“別折騰”。

在香港的內地人和有內地背景的其他人,要求和期望也很低,就是想不被標籤化,得到基本的尊重,享有同樣的發展權利。

還是總書記那句話,“求大同、存大異”,在包容中成就彼此。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探索更多與此主題相關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中肯持平|分明
中肯持平|分明
Fair and Impartial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