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靖海侯:香港年終記:“再回歸”

靖海侯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3–04–12 15:07

年終歲末,例行回顧。

2022年,香港三件大事——抗疫、特首選舉、回歸25周年,社情、政情、民情一年系統呈現、整體定型,標注了一個時代節點,標志了它的不尋常。

四年間,香港由亂到治。

2019年,止暴制亂;2020年、2021年,撥亂反正;2022年,走向由治及興。

穩定社會秩序,重塑政治秩序,嚴肅法律秩序,激活發展秩序。

制定實施香港國安法、完善落實新選舉制度後,“一國”原則和“愛國者治港”原則如鐵樁打下,根植香港政治體制和社會運行機制,成為定律、化為氣象,並成為一種倫理准則、價值標尺,影響各方面,規范各領域,約束各派別。

“經歷風雨後,香港浴火重生……”,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6月30日赴港參加回歸25周年紀念活動,他的這一句話,講出了香港已然發生的大破大立。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可以說,今天,人們無論懷有什麼政治立場,無論在香港、在內地、在海外,都會看見香港的變化,確認她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具有的確定性。

2022年,才可謂香港真正實現歷史重大轉折的年份,才可謂是香港由治及興的元年。


內耗撕裂已久,紛爭混亂有時。標本兼治下,香港歸於“平靜”。

香港基本法第五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不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2022年,“一國兩制”香港實踐25年,自有其歷史節點意義。

風波不止,局勢一度極其嚴峻,二十余年波詭雲譎,香港一度淪為“是非之地”。

“一國兩制”香港實踐信心何在,將何去何從?

人們需要一個答案,並以此徹底擺脫香港社會自回歸以來就有的迷茫和迷思:“2047之問”!

7月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一國兩制”)這樣的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堅持!”

二十大報告指出,“‘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

長期堅持,就是長期不變;長期不變,就是跨越2047;跨越2047,就意味著香港基本法規定的“五十年不變”,並非一個精確的時間概念,而是一種超越了承諾的承諾、一個鑄就為基礎的基礎、一個在2047年之後還將持續進行的未來時態。

不變,基於當初的方針設計,基於時下的發展狀態,更基於未來可行、可控、可望的“一國兩制”能夠行穩致遠的信心,基於香港已經實現、正在實現並還將實現的“再回歸”。

沒錯,1997年香港回歸;2022年,香港“再回歸”。


香港回歸,是中國的歷史任務;“再回歸”,是香港的時代課題。

1997年已經回歸祖國的香港,並不必然地已經完成了回歸祖國的任務。

回歸,是恢復行使主權,更是軍事政治歸為一體、經濟社會深度融合,還是身份認同、人心回歸、國家意志和民族力量的全面凝聚。

“回歸”,可以有三個層面的含義:

1.土地的回歸;2.制度的回歸;

3.人心的回歸。

1997年的回歸,甚至1997年以後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回歸祖國的現實表現都停留在第一個層面,或回歸的“第一形態”,即回歸是不完全的、不徹底的、不足以讓人放心和滿意的。

1997年所實現的,是土地的回歸;二十五年後所達致的,是制度機制的回歸;一直要致力的,還有人心的回歸。

2022年所以不尋常,就在於它在法律上“五十年不變”的中期,完成了香港制度機制上的回歸,自此,“一國”原則夯實了基礎,國家安全筑牢了底線,“愛國者治港”具有了制度上的剛性和實踐上的系統性。


政治問題得解決。

5月8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舉行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李家超以99.16%的超高得票率當選。

完善選舉制度後,隨著選委會選舉、立法會選舉順利完成,管治香港人事上的組織保証和主體力量形成。

特區作為行政主導,特首作為特區當家人和第一責任人,特首選舉是最關鍵的一場選舉,也是對新選舉制度和另外兩場選舉質量最後且最好的驗証。

通過一次特首選舉,可以看到香港政治問題已經基本得到解決的現狀:

1.參選人是絕對的愛國者;

2.選舉人是普遍的愛國者;

3.選舉過程及結果均平穩。

過去,香港所以政治問題不斷,既在於“一國兩制”制度體系不健全,也在於政治運行機制有梗阻。制度上的空隙被鑽,機制上的運行被干擾,香港政治的“游戲規則”因此被誤讀、被扭曲,甚至被反中亂港勢力所左右。

以超穩定形態完成,第六任行政長官選舉見証了管治香港三個方面的重大轉型:

1.拿回了民主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2.建立了“愛國者治港”的生態體系;

3.重構了香港特區的政治參與格局。

香港的政治問題得到解決,就在於在管治香港這個重大問題上,“愛國者治港”的制度體系、運行機制、實踐基礎等,在2022年基本定型並通過了實踐的校驗。

如今,香港的政壇上,愛國愛港者已經具有絕對的掌控力和話語權。那些傳統反對派的代表和反中亂港勢力,無論在體制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都已近乎銷聲匿跡了。


社會生態得改造。

“香港過去的主要問題是政治問題”,政治問題解決了,社會生態必然改變。

11月30日,香港外國記者協會(FCC)發新聞稿指出,已獲特區政府新租約,可繼續租用屬政府物業、一級歷史建筑的中環下亞厘畢道二號作會址。

FCC,這個在香港混亂年代一度十分活躍的記者協會,曾經邀請“港獨”分子到會所作演講,與本地反對派和反中亂港勢力長期眉來眼去的社團組織,因為特區政府的一紙新租約,終於逃過了“前途未卜”的命運。

FCC獲新租約一事,極具標志性意義,正可管中窺豹,透析香港今天的社會生態。

特區政府批出的新租約,相比過往,主要有三個變化:

1.將租期從原來的7年減至3年;2.租金按市值收取而不再象征性收繳;

3.租約中加入了“國家安全”的約束條款。

這三個變化所體現的,同樣是香港管治上的迭代和升級:

1.對社會組織的管控力度和節奏提了上來;

2.對社會主體的功能作用開始作有效牽引;

3.對社會責任的社會布局已經建構機制保障。

管治上積極,行動上有力,香港社會原有的“生態病”就有望逐一得到破解。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媒體、社會亂象問題,就有了解決的主心骨和方法論。

於是,人們看到,國安教育在校園鋪開,輿論格局在整體淨化,曾經一年有上萬次各種大大小小的社會運動的“示威之都”理性了下來。

12月30日,《明報》專欄作者曾志豪宣布在該報停筆,香港媒體尚有的“陰陽怪氣”也在逐步退出歷史的舞台。

“泛政治化”,在香港正成為一個歷史概念、一種歷史現象。


發展路線得修正。

走出政治泥沼,行政開始主導,立法與行政相互配合制衡,司法也在適應時代躍遷的步伐,認識到認領維護國家安全責任的必要性。

定分止爭,帶來了注意力的集中,明確了新的時代課題,也帶來了2022年香港發展路線的整體修正。

10月19日,香港特首李家超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

在《香港特首這次“期中考試”的最大特點》一文中,本人分析:“這份施政報告最大的特點和亮點,在於其在擺脫香港傳統管治路徑依賴上的努力”。

文章指出,(施政報告)表明要修改《公務員守則》,矯正“政治中立”根深蒂固的誤區,重塑“愛國愛港”價值;表明要拿回“土地供應主導權”,對公屋輪候時限果斷作出承諾,不再前瞻顧後;表明大幅修正人才入境政策,有效管控各種行業本地狹隘利益,重新找回“海納百川”的胸懷;重整政府管治力量,用工作組的方式突破原來決策模式、運行體制,在現有空間和存量基礎上制造空間、創造增量。

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局勢大破大立,時代大合大開,香港正處在一個舊香港和新香港的分水嶺。舊香港有沉疴頑疾,社會有惰性,能帶領香港走出新天地的,只可能是香港行政主導的力量,只可能是行政長官首先擺脫路徑依賴,將一個“保守有限作為”的特區政府提升為一個“積極主動有為”的特區政府。

可以說,李家超想通過這份《施政報告》所傳遞的理念,就是志在“解決問題、建立願景,傳遞意志、修正路線”。

1.行政真正主導,更有為;

2.發展真正聚焦,更得力;

3.民生真正重視,更有效;

4.和諧真正達成,更穩固。

超越“泛政治化”,錨定發展經濟的中心,香港修正發展路線後,曾經的“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成為過去,曾經的“進退失據、步履維艱”成為過去,曾經發展中的失序、失焦、失能問題也都在解決的過程當中了。

發展路線,就是要告訴人們該干什麼、不該干什麼,怎麼才能干、怎麼干不了,要在何處發力、在哪裡收獲。

這些,現在,香港社會已經明了。


恢復秩序,走上正軌,新的政治社會格局確立,“一國”原則全面落地了,維護“兩制”的呼聲漸高。如何守護好“兩制”,2022年也有了答案。

抗疫,仍然是香港2022年的頭等大事。

年初,香港第五波疫情暴發,單日最高新增確診病例達7萬余。彼時,病毒還不是現在已然弱化的奧密克戎變種;彼時,疫情仍然帶有致恐屬性,讓全港市民戰戰兢兢。

彼時,生活在香港的人都清楚,那時候香港的慘況讓人觸目驚心,遠甚於現在內地疫情暴發的社會狀況。

隨後,總書記習近平作出指示,中央開始援港抗疫。幾個月戰斗起來,香港疫情穩了下來,社情穩了下來。在健全的基礎設施、充足的醫療資源、有序的防控機制下,香港成功度過抗疫三年最嚴峻的歲月。

香港抗疫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所體現的,還是香港的獨特性,是香港區別於內地的“兩制”。

在病毒尚厲害時,致重致死率很高時,苦於其政府組織能力、市民動員機制、社會運行基礎的局限,香港所能採取的措施仍然只能聚焦在“治”而非“防”的層面。

甚至可以說,恰是這種客觀的局限、無奈的被動,讓香港的抗疫工作實現了循序漸進,在中央幫助下平穩地走到了現在,並讓其在不得已被拉長的抗疫區間中,將重心放在打疫苗、搞分級診治、救助老幼弱勢群體上。

然而,這就是“兩制”下香港必然要選擇的道路,自有其規律,也自有其收益。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香港抗疫如此,香港其他各項事業如此。而國家所以對香港作“一國兩制”設計,道理亦然。

沒有“一國”,不是“一國兩制”;沒有“兩制”,也不是“一國兩制”。“一國”和“兩制”有先有後、或根或枝,但哪個都不可或缺,都是“一國兩制”的內核元素,都同樣需要珍視。

過去,“一國”被弱化和漠視,“一國兩制”有變形走樣的問題;現在,香港由亂到治,一系列保障“一國”原則的重大管治舉措落地,若因此輕視“兩制”,同樣也會變形走樣。

貫徹“一國”原則,不會壓制“兩制”;宣揚“兩制”,不會淡化“一國”原則。

對於今年的七一講話,香港社會最有共鳴的兩點,一是國家領導人對“一國兩制”沒有任何理由改變、必須長期保持的宣示,第二個就是對“必須保持香港的獨特地位和優勢”的表態。

一體構成、一體運作,相互增益、相互托舉,彼此配套、彼此協同,本固枝榮,枝繁葉茂,才是“一國兩制”的優勢、香港的優勢,“一國兩制”也才會為國家和香港帶來同樣的福氣和福祉。

2022年的香港以及近四年的撥亂反正,就是在校准“一國兩制”的准心後,讓這一理念再回歸。


政治局面的確立、社會生態的改良、發展路線的修正、管治理念的明確,讓2022年刷新了香港回歸20余年的局面,劃出了一個“舊香港”和一個“新香港”的分水嶺。

管治成就有目共睹。然而,我們仍然要求真務實。

香港社會的主要問題得到解決,不代表所有的問題由此迎刃而解。相反,它還會凸顯一些老問題,滋生一些新問題,讓一些問題變得更復雜、更敏感起來。

1.政治上,解決了原來制度上和結構性的問題,讓現在人事上特別是人的管治能力問題凸顯出來;

2.經濟上,解決了原來無法聚焦和不能長遠的問題,讓香港的發展瓶頸、增長乏力的問題凸顯出來,

3.社會上,解決了原來撕裂內耗、二元對立的問題,讓擴大社會政治基礎、保持社會多元包容的問題凸顯出來;

4.民生上,解決了原來相互掣肘、利益對抗的問題,讓存在深層次矛盾、破除既得利益藩籬的問題凸顯出來;

5.青年上,解決了原來被誤導裹挾、被毒害污染的問題,讓扭轉其理念、增進其認同、提高其質素的問題凸顯出來。

“由亂到治”,是一種政治上、社會上的新局面,是穩定、有序和可控;而“由治及興”,是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昌盛、人民幸福,可以感知可以呈現的人心凝聚、精神富足的時代場景。要實現“由治及興”,最關鍵的就是“興人心”。

即便現在也不能否認的是,香港的“人心回歸工程”尚未完工,任務仍然很重。而“弘揚以愛國愛港為核心、同“一國兩制”方針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這一國家主席提出的要求——,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所謂“人心回歸”,不單指是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不單系於憲法、基本法和國家安全的宣傳教育引導。實現它的法門,可能就是政府為老百姓多辦了幾件實事、資本和勞動的利益更多一些平衡,可能就是身邊的官員可敬、街上的路人可親、媒體上的新聞可信,可能就是青年找到了理想的工作、社會接納了更生的囚犯、政見不同的人坐在了一起。

2022年,香港開始打開這扇通往“由治及興”的門。她將走到哪裡,人們正拭目以待。


走出亂局,走出疫情,香港在走向明天。要走好未來的路,特首和特區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行政主導穩固後,管治力量向行政聚集、向行政看齊,特區政府的施政信心大振、管治能力倍增,這時候所需要的,恰是謙卑與敬畏。

忠誠國家、敬畏歷史、服務市民,香港才不會重蹈過去政治上的覆轍,在發展上不折騰、不走回頭路。

2022年,特首李家超宣布在政府內部成立“紅隊”,鼓勵內部政策辯論,同時改組成立了“特首政策組”,這是對科學決策的態度、對決策的負責。

香港有其運行規律,港府內部有“紅隊”,卻不能替代社會、媒體和市民的監督作用。甚至可以說,香港要實現真正的良政善治,對市民的謙卑比政府的自律還要重要很多。

“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把全社會特別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為施政的最大追求,拿出更果敢的魄力、更有效的舉措破難而進,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唯有依靠市民、服務市民,香港才能把過去混雜且龐大的醉心政治紛爭的力量,真正轉化為建設香港的力量,才能讓在修例風波迷茫犯錯的年輕人找到可以安放身心的地方,讓社會看到進步、放下糾結、不再原地逡巡。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撥亂反正上再接再厲、矯枉過正,斬斷過去所有的妄念;就要在“民有所呼,我有所應”上,有機制保証和人事力量,不停留於主觀認為和宣傳口號上;就要有擔當,抓改革,對既得利益藩籬開刀。

可以讓國家安全教育更深入些,懲前毖後、治病救人,治標治本、加大投入,力爭一次成型、逐步推廣、全面覆蓋,使人人養成維護國家安全的習慣;

可以讓人大代表、選委會和立法會裡的基層聲音更多些,讓“工聯會”不再孤獨,在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下更好實現商界和勞工界利益的平衡,讓市場按規律運作,但管治者把天平稍稍向弱勢群體傾斜;

可以讓社會各方都認領社會責任,為自己主張也理解他人,而不是在一個粉嶺高爾夫球場上寸步不讓,願意主動調整利益分配格局,主動謀求共贏、多贏,自己去揭掉那個什麼“資本霸權”和“地產霸權”的標簽;

可以讓勞民傷財的主禮文化淡下來,專注該專注的,支持該支持的,精簡該精簡的,減少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奢侈之風,務實不務虛,用政治效果檢驗政治立場,用干事創業達成良政善治。


不要十全十美的管治,只要盡心盡力的作風。

二十大報告對香港發展規劃,給出了歷次黨代會最具分量的論述。12月23日,習近平會見李家超,他說“在新時代新征程上,香港將大有可為,風光無限”。

沒有理由不推動香港的發展了。

香港社會都在也都要完成這樣的轉變,在踏出政治泥沼後,讓新的管治成就和社會關愛注入,使其再舒展浪漫風採。

人們在期望啊,2022年所奠定的香港的確定性,不是飄在天空轉眼消逝的彩虹,而是一個擎天支柱,撐起了香港今後發展的舞台。而人民,看得清這世態,看得見這所有的努力。

唯有務實有為、不負人民!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探索更多與此主題相關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中肯持平|分明
中肯持平|分明
Fair and Impartial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