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遊記】登東龍島避疫

遊記Travel遊記Travel遊記Travel遊記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2–02–10 21:20

南朝梁吳均 (469~520) 的《續齊諧記》是一本古代中國神話志怪小說集,記錄了很多怪異之事,其中有關「桓景登高避災」的故事,常被人引作重陽節来源的典故。

故事講述東漢時期汝南人桓景登高避災。書中記述:「汝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曰,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 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曰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於此。」

翻譯成白話就是:相傳在東漢時期有大瘟疫,天天有人死亡,百姓受盡了瘟疫的蹂躪。桓景決定上山跟仙長學藝除瘟。有天,仙長說:「明天是九月初九,你的家中會有災禍,你要立刻回去!」他按仙長的叮囑,領家人到山上避禍,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黃昏時候他們回家,看到家中動物全部死去,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便流傳下來。


相傳在東漢時期有大瘟疫,天天有人死亡,百姓受盡了瘟疫的蹂躪。桓景決定上山跟仙長學藝除瘟。來源:網上相片


這是重陽節登高以避瘟疫典故的來由,不過人類歷史上好像還沒有一種細菌或病毒,威力如此強大,可以同時殺死人和雞犬牛羊(一笑)!

新冠肺炎病毒確診個案越來越多,疫情何時結束尚不得知,經濟前景陰霾密布。商場食肆,市區裏人多集聚的地方不見了人流。但是要香港人乖乖的待在家裏不出外,實在是難。

近來天氣稍回暖,藍天白雲頻現;雖然未到重陽,心頭郁結的香港人已經在登山遠足以避新冠病毒了。平日的近郊風景秀麗處,如太平山、城門水塘、獅子山、魔鬼山等已經遊人如織;周末周日更是不得了,通往各大郊遊勝地的道路都擠塞不已。

我們選定了登遊東龍島,希望去的人少一點。前往東龍島的班輪只有星期六日開出,從鯉魚門三家村碼頭坐船出發。一早來到,碼頭內外已經擠滿了人,10點半的船提早一小時已把票賣完。 終於等到下班船,渡船從碼頭開出,出鯉魚門往東不遠,眾多峰巒海島中,最高的一座島就是東龍島了。東龍島又稱東龍洲,位於鯉魚門外佛堂門海峡以南,古稱南堂。


出鯉魚門往東不遠,眾多峰巒海島中,最高的一座島就是東龍島了。東龍島又稱東龍洲,位於鯉魚門外佛堂門海峡以南,古稱南堂。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去東龍島的遊人中,很大部分是帶上帳篷,在島上營地過夜的。從南堂碼頭下船,紮營的人一般先往左到炮臺露營地點,我們不過夜的就往右沿路上山,走約20分鐘,到達摩崖古石刻。古石刻位於東龍島面對香港島的斷崖下,是一些既像動物,又似是人或神靈的簡單陰刻圖案(意為刻成凹形),其古樸風格與我在寧夏銀川所見,3700年前的賀蘭山石刻有點接近。據現場的文字介紹,這些石刻疑為3000年前青銅時代的遺存,但是內容和意義為何?是南越古民還是其他民族所刻還是個謎,目前未有被嚴謹的學術研究解讀過。


從南堂碼頭下船,紮營的人一般先往左到炮臺露營地點,我們不過夜的就往右沿路上山,走約20分鐘,到達摩崖古石刻。

古石刻位於東龍島面對香港島的斷崖下,是一些既像動物,又似是人或神靈的簡單圖案。這些石刻疑為3000年前青銅時代的遺存,內容和意義為何,仍是個謎。


沿途遊人不少,來到了空曠的郊野,大家都坦臉相向,沒有埋藏在口罩後的警惕防備目光,只有歡樂的眼神和暢快的笑聲,在這短短一天,疫情的陰霾離我們很遠很遠。

曾經東龍島是有人居住的,現在的島民已經搬離,有些原住民只在周末回來,為遊人提供餐飲和遊樂服務。減少了人類活動的痕跡,東龍島回復到原生態的自然狀況;無論是長滿草海桐(海邊常見灌木)的山坡、遍布全島的險峻陡直火山巖峭壁、拍岸波濤的雷動海浪聲、奇特而神秘的海蝕洞,都充滿著大自然原始粗曠的魅力,難怪東龍島還是香港攀巖者的熱門勝地。


全島遍布險峻陡直火山巖峭壁、奇特而神秘的海蝕洞,加上拍岸波濤的雷動海浪聲、令東龍島充滿著大自然粗曠的魅力。


氣溫頗高,從東龍島最南端的鹿頸灣登上200多米的南堂頂,這是東龍島乃至清水灣一帶的最高峰。一路斜坡,是耐力的大考驗。行了30分鐘,到達山頂變壓站,已經氣喘如牛,揮汗如雨。站在頂處,香港島從黑角頭到鶴嘴等島嶼,扼守要沖的鯉魚門海峽,近處的佛堂門和清水灣,遠處的果洲群島盡收眼底,如此心曠神怡的絕美景色,就在自己的家門裏,不能不說是香港人天生的福氣。

從南堂頂下降到炮臺營地的一段天然陡坡,滿布石頭和灌木林,很不好走,是全程最艱苦的路道。從這裏往下望,可見炮臺掩映在灌木叢中,附近緩坡上帳篷星羅棋布,左邊山崗上有一奇石,頗為突兀,名為雞乸石,不過要在特定位置看才形似。


從南堂頂下降到炮臺營地的一段天然陡坡,滿布石頭和灌木林,很不好走,是全程最艱苦的路道。


根據《新安縣誌》的記載,東龍島炮臺建於康熙末年,原是為了防禦海盜。到嘉慶年間,海盜更為猖獗,位處這孤島的炮臺補給和支援困難,最終被位處九龍城寨的炮臺取代。

現存炮臺完整堅固,發掘出土的營房遺址清晰可見。炮臺附近的噴泉巖,位於其中一個崖壁之下,海浪打進巖洞,沖出十數米高的浪柱,仿如噴泉。

五個多小時,我們繞島一周回到了南堂碼頭,走了近10公里的崎嶇山路。雖然身疲腿軟,腳底起水泡,但那種與大自然親近融合的感覺,讓人心情舒坦,煩惱盡消。


文/攝影:松花芥子

復旦大學考古學博士,香港信報專欄作家,跨界別創業家,包括國際教育、娛樂及活動策劃、美食文化及創意、及文化旅遊等領域。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