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發圖代替關心的現象

小品Literature小品Literature小品Literature小品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3–02–09 08:34

自從社交媒體,手機聊天程式取代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取代了朋友見面,便出現了「發圖代替關心」的社會現象。

此文附上的圖片是筆者今早在一個手機群組收到的,因此有感而發寫這篇文章。一兩年前,只是年初一或者年初二又或者年初七會有這些圖,現在天天也有,自從農曆新年以來,未有停過!正月18日有一張,那麼正月19日又有沒有呢?正月100天又如何?

朋友Shirley收到筆者以上幾句話,回覆說「仲有每年情人節,乜誕物誕,廿四節氣呀???」!

朋友可以幾年沒有見面,新年也不拜年,只簡單發一個大紅大紫的圖片就交代了自己對對方的關懷,方便快捷!但老實說,就算設計如何精美,收到的人一點感動也沒有!或許會令人有1秒感受到喜氣洋洋的氣氛,但1秒後什麼也沒有,發這些圖片又有什麼用呢?有些人在手機見到甚至看也不看!

網絡令資訊快速傳播,讓人類得到很多資料好像變得更聰明,但從人類的發展來看,用網絡代替人與人的交流是真的更進步嗎?現在於節日發圖片給親朋戚友變得正常、正統,打電話給對方反而感到冒昧,也可能被對方覺得你打擾自己。這現象值得社會學或心理學的學者進行研究,看看「以圖片代替關心」的現象對人類社會有什麼長遠影響?

筆者認為這只會令人類變得更孤單寂寞,每一個人也變得很孤獨。試想想,新年一個人孤單的坐在家中的沙發上,沒有人來探訪拜年,只間中從身旁的手機收到紅色圖片。沒有人來訪,不用給對方孩子利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會收到利是,喜悅沒有了!朋友親人不會暖洋洋的坐在一起吃一餐飯,又或者圍坐在糖果盒旁細說當年。試過有人得知一個一直關心自己的人正在人生的低谷,需要別人的關心,但由於受今天的「不打電話給人」的風氣影響,又加上自己的內向性格,他在中秋節或是什麼,只發了一個圖給對方,沒有得到回覆便以為對方不想溝通,就沒有聯繫了。這就是今天網絡產生的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和冷漠關係。後來,對方終於聯絡自己,才重建友誼。

自網絡發達之後,不知什麼原因,人變得越來越忙碌。之後社交媒體和手機聊天app的出現,令忙碌的人們可以用快速的方法用一個post就可以與大量朋友溝通,這讓人們錯覺自己已經與友人做了交流,用一個like或者一朵花就代表關心了對方,其實是漠不關心!於是「不做實體交往,以網路信息代替關懷」逐步形成了潮流。初期人們覺得方便好玩,大家都跟著做,在這個潮流中隨波逐流,最後每個人的參與便形成一個更大的社會風氣,令人人不能自拔。不少人知道這種交往是有問題的,但也不能改變整體群眾的行為,感到無奈。

自從網絡信息代替見面後,朋友普遍不再會面,不少好友已經沒有見面多年。人生是非常短暫的,匆匆幾十年是轉眼之間,上一次見一些好朋友都是多年前,代表著一生可能只見好朋友幾次,生命就結束了。最近聽過有人說,可能朋友下一次真正見面是在大家的喪禮。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上年10月,筆者在個人Facebook發了這句話:「為何這幾年手機群組每天一開始必定有早上好、早安閃閃的信息?」引起朋友大笑。隔天朋友Michael還立即在群組發來“早安”圖片,戲弄一番!

發這些圖片是沒有問題的,但我們應否用圖片代替朋友的交往?這值得我們思考。思考時,我們要問的問題是:這些虛浮的信息真的能夠代替人與人之間的愛嗎?發圖片現象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

以往只有電視收音機的年代,人們的生活很簡單但快樂,現在科技發達,人類卻變得非常孤單。所以曾經有人說過,網絡遲早會引發人類的精神病。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可以由自己做起,勇敢的拿起電話,不再錄音,不發圖片,打電話給親朋好友,重拾往日情。

最近筆者與好友Samantha和Pay Pay見面,在席上說說笑笑,回味舊日趣事,包括曾經為對方買平價內衣的事(只有我會做得出!),大家都捧腹大笑。言談間好友也說出最近面對的困擾,我表達對她的關心,希望與對方一起解決問題,感覺好像回到過去,重拾年輕時的兩肋插刀。離去時,大家都不捨得,我攬著Samantha的肩膀,之間有無言的愛。

回家的時候,我的內心是溫暖的,有很完滿的感覺。朋友見面多麼的好啊!圖片、like、一朵emoji的花?,又怎能代替呢?

人與人之間需要互相關心,社會才會變得美麗。

小妮子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探索更多與此主題相關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