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傳媒】傳媒要成為忠實的記錄者

傳媒Media傳媒Media傳媒Media傳媒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3–08–04 16:59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這麼一段話:

在階級消滅之前,不管通訊社或報紙的新聞,都有階級性。資產階級所說的“新聞自由”是騙人的,完全客觀的報道是沒有的。

這話什麼意思呢?

通俗來說就是,諱言自身階級的媒體,往往早就抱有立場,而所謂的追逐客觀事實,不過是某些人的一廂情願,又或是自立起來的牌坊。


標題黨傳媒 涉嫌製造假新聞

反觀今天的香港傳媒,“客觀報道”似乎是一個過時的概念,沒多少媒體浪費唇舌用其標榜自己了。時移世易傳媒守則已經不被重視,“客觀”已沒多少人提及,似乎逐漸被遺忘了。。。充斥在香港的滿是偏頗,甚至有心誤導讀者,的傳媒,無論是建制和非建制的媒體也一樣! 

真受不了那些傳媒、網媒,甚至大量自稱「愛國」、自稱「媒體」的Facebook群組,總喜歡用很嚇人,很驚人,極強的煽動性詞語來忽悠大眾。

這些標題或可在一瞬間讓許多沒有細看實際內容的過客,一陣風的成了被標題誤導的“烏合之衆”。甚至可能在網上形成龍捲風的襲擊,給社會或某人造成傷害。我並不反對用精準的幾個字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不反對用一個好的標題吸引更多人關注。但我反對只有一個誤導式的標題,卻沒有真實事實爲基礎。

其實,這已經涉嫌製造「假新聞」,因爲標題也是新聞的一部分,標題反事實了,就是關鍵新聞要素的違背事實,就是假新聞。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以上是香港現時一些明目張膽的誤導性報導,今天筆者希望討論的是新聞的真實性,記者真實的報道所見所聞是否都真實? 

3月12日,一個網媒的作者以“上坑中央,下害市民,陰謀必須砸碎”為題,直指林鄭及其政府部門有不可告人的害國害民的陰謀,但文章內容卻拿不出任何証據。


新聞報道是主觀的產物

新聞報道是否真實,其實是一個無法“事先”而必須在“事後”才能予以證明的概念。也就是說,只有在新聞報道刊播之後,讓新聞報道與原始的客觀現象反覆驗證,才能夠被證實是真是僞。因此,“事先”確定新聞報道的真實性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

新聞報道,究其本質是新聞從業人員(包括前期採訪記者和後期編輯人員)根據所觀察、瞭解和感知到的相對靜態的“新聞事實”予以主觀創作的產物。換句話說,新聞是某一客觀現象通過新聞從業員以文字、圖片、影像、語音等載體予以呈現的主觀反映。

新聞報道是主觀的產物。哪怕是影像和語音等類型的新聞報道,也不可避免要通過新聞從業員的感官(眼睛、耳朵等)去作信息的二次傳遞,進而不可避免受到時空侷限、個人因素的影響,做不到完全的原生態還原。而文字報道的主觀性,更是顯而易見。比如最近不少傳媒對政府抗疫的評價,因爲主觀疏忽和客觀侷限而沒有了解到政府的困難,從而單純地指責政府無能。當然,也不排除部份傳媒是有意為之!

新聞報道的來源,是記者所觀察、瞭解和感知到的“新聞事實”。值得注意的是,這裏的“新聞事實”打上了引號要表達的是,這新聞是“記者所觀察、瞭解和感知到的”,並不能“自我證明的事實”和“客觀的現象”完全吻合。

任何一名新聞從業員,其所觀察、瞭解和感知到的東西,都不得不受到其自身角色定位、知識水平、知識結構、觀察角度、情感傾向、價值判斷、接觸對象、新聞報導慣例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也就是說,就算沒有摻雜利益和偏見,最公允的說法也只能是,“新聞事實”只是報道該新聞的記者所認知的真實經過。

新聞無法還原完全的事實,傳媒所能做到的,只有不斷逼近事實。然而,記者已經在所允許的範圍內作了足夠客觀的瞭解,也對所瞭解到的“新聞事實”作了足夠客觀的呈現,但仍不排除和真實的事實存在出入。

新聞報道的“新聞事實”是相對靜態的客觀現象。我們知道,宇宙間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靜止,以相對靜態的方式去觀察和審視不斷變動的客觀現象,這本身就說明了這種觀察和審視的侷限性——不斷被修正乃至推翻的歷史和科學,便是最好的明證。

圖為2019年8月,反修例示威的其中經典的一幕,示威者在觀塘遊行後發生衝突,期間有速龍小隊警員在街角向激進示威者舉槍,但記者的鏡頭只對準警察、而非暴徒。新聞報道,究其本質是新聞從業人員(包括前期採訪記者和後期編輯人員)根據所觀察、瞭解和感知到的相對靜態的“新聞事實”予以主觀創作的產物。圖片:網上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該如何實踐?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作爲對新聞從業員的精神上的激勵和鞭策或許是可行的,作爲抵制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的武器或許也是有力的,但作爲新聞實踐中的行爲準則,那就像是試圖塑造出一個十全十美的完人一樣是行不通的。

然而,筆者對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加以重新審視,並不是要提倡泯滅對新聞真實性的追求,而恰恰是源於對追尋真相的艱難和真相本身的雙重敬畏,以便讓新聞從業員擺脫意識上的誤區,如此,才不會因爲不可行而產生的沮喪和迷惘,進而衍生出麻木、不以爲然、合理想像乃至臆測編造——這才是新聞的大忌。

在很多新聞理論中,“主觀性”似乎成了新聞的敵人。但新聞實踐表明,無論是否情願,新聞報道終究是人的主觀產物,無法避免“主觀性”。因此,重新審視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另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以富有建設性的主觀能動性去抵消、化解和取代潛藏着的主觀片面性——掩耳盜鈴並不表明鈴聲會自行消失。

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的確關乎報道內容的“真僞”,但這是一個科學概念;而“客觀性”關乎的則是報道主體——也就是新聞從業員的立場、態度和職業素質,這是一個倫理學概念。


報道真相三步曲:用心觀察,平衡報道,獨立性

事實證明,大量的對報道內容質疑的主要原因,是對報道主體“客觀性”立場的質疑,因此,回避主觀臆測而用心去觀察客觀現象,回避先入爲主而遵循客觀現象的發展規律,以歷史和動態的眼光去觀察、瞭解和感知客觀現象,是逼近真相的第一步。

新聞報導守則中的“平衡報道”(balanced reporting),是給事涉各方都提供一個均等的發言機會,在素材的取捨上考慮到每一方的觀點和訴求,在措詞的選擇上尊重每一方的權利和尊嚴。正如未經審判的犯罪嫌疑人,我們不能稱爲罪犯、暴徒、魔鬼一樣。這是逼近真相的第二步。

至於傳媒重視的“獨立性”(independence),則是新聞從業員的利益獨立、角色獨立、情感獨立、志趣取向獨立、價值判斷獨立,讓新聞從業員深刻認識到,由於不可避免的主客觀侷限性,自己僅僅是一個、也只能是一個忠實的記錄者——這是逼近真相的最後一步。

然而,香港大部分新聞從業員似乎並不重視和尊重“新聞事實”,他們口中所説的新聞自由,似乎就是指他們在報導新聞的同時,可以自由的加入立場和喜惡。

在客觀報道逐漸絕跡的香港,希望傳媒工作者能夠記起你的初心,作出反思,盡你所能,成為一位忠實的記錄者。


Anson Tse


本文表達的立場只代表作者的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報的立場。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