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靖海侯:別為了那點流量抹黑香港了

靖海侯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3–04–12 15:04

內地小網紅制作了一期視頻,主題是“挑戰在香港一天只說普通話”,最後得出結論:“會被歧視翻白眼。”

視頻發布後,圍觀者不少,亦不乏跟風“挑戰者”。聯合早報及不少香港媒體都注意到相關討論,甚至連香港的反歧視法定機構“平等機會委員會”也就此作出了回應。

問題是,問題屬實嗎?


先看香港的語言使用情況。

“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兩種書面語言,粵語、英語、普通話三種口語,是香港的法定語言和語文政策。

根據2021年香港人口普查數據,慣用語言為粵語的佔香港總人口的88.2%,慣用語言為英語的為4.6%,日常使用普通話的人數最少,只有2.3%。

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從“能夠使用語言”角度,情況又有所不同。數據顯示,截止到2021年,香港整體能說英語的人口比例為58.7%,相比2001年的43%提高了15.7個百分點;而整體能說普通話的人口比例為54.2%,相比2001年的34.1%上升了20.1%。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一個事實是,在說普通話方面,香港有一半人可以說,但只有極少一分部分人作為日常語言使用。

而這,正是靖海侯在2021年9月《中國人用中文,可以嗎?》一文指出的一個問題:

香港的語言環境,與其高度外向的國際大都會氣質格格不入,有些封閉且頑固了。


語言使用問題和語言歧視問題,有相關性,卻不必然等同。

在香港生活近6年,又全程見証過“修例風波”,靖海侯或許有一些發言權。香港的語言情況,主要有三方面表現:

1.在職場上,英語是第一語言,具優先且優越地位;通曉“兩文三語”,基本上是所有機構和企業對求職者最基本的資格設定;

2.在生活中,粵語是第一語言,具優先且優越地位;粵語口語的熟練程度,基本上決定了一個人的社交半徑和生活場域;

3.總體來看,香港社會多元,主要語言為“兩文三語”,但世界各種語言在此均有表現,用什麼語言純屬個人行為,香港社會早已司空見慣。

香港如其他地方一樣,在語言使用上有主有次,有多有少,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一種語言強勢,另一種語言弱勢,更多是地理位置、歷史文化、人口組成和發展環境使然,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客隨主便”,才能客觀看待香港的語言問題。


當然不能否認香港存在的語言歧視問題。

於此方面,香港社會主要有兩種表現:

1.覺得英語更為高貴。

其原因有二:一則,香港曾經歷150余年的殖民統治。在港英政府時期,高官皆為英人,不會英語意味著置身地位較低的社會階層;二則,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熟練使用英語是進入國際大企業的初始門檻,不會英語便不能走出香港,也能反映人們一定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

直到今天,香港特區政府、法定機構、公營機構及諸多企業,仍以英文為主要書面語言,日常辦公電腦也是英文操作系統。

一點都不夸張的是,在香港,會不會英語,基本框定了一個人事業上的生存發展空間。

2.覺得粵語必須主流。

高達9成的本地居民以粵語為日常用語,因此基礎,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對個體來說,如果不是必須,便沒必要學習使用普通話;二是對社會來說,如果環境不變,便沒必要棄用粵語推行普通話。

正因為不少人認為改換語言不必要、不緊迫,導致香港中小學教育的一項政策——“普教中”(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實施效果不好,參與學校數量近年來不升反降,使香港社會推行普通話更為渺茫。

香港語常會(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報告顯示,從1995-2015年間,香港英語教育資金佔總教育資金的比例為58.25%,中文教育佔15.77%,而推廣普通話的相關資金只佔3.17%。

不是主流、不受重視的結果,只能是普通話的地位遲遲提不上去,甚至推行普通話的政策也會引發社會不適,招來社會排斥。

在香港說普通話,確實是少數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容易讓以普通話為母語的游客感到環境不友好、說話不自然、行動不大方。


可以看出,香港語言歧視的問題,主要在於英文和中文。對於粵語和普通話,更多則是語言使用習慣問題。

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小網紅視頻。

該視頻要表達的問題,實際上是兩個方面:1.在香港,說普通話會被歧視;2.對內地客,香港社會不夠友善。

但這兩個方面,並非一碼事,並不一定是因為1導致了2。

也就是說,內地客在香港遭遇的不被禮貌對待問題,未必就是因為他們說普通話。


先來看2,對內地客,香港社會不夠友善嗎?

早已步入發達階段,香港社會板結、階層流動梗阻,這是香港的現實問題,也是中央反復指出的香港存在的深層次矛盾。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上曾表達期望說,“新一屆特別行政區政府要務實有為、不負人民,......,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市民,讓每位市民都堅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夠改變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這番話所針對的,正是香港社會的一大問題。

一個高度成熟的經濟體,對普通個體來說,競爭壓力大、發展空間小、階層跨越難,如果社會缺乏改革,不能搭建新的舞台,注入新的活力,基層市民很難看到希望,開心起來並傳遞給他人快樂。

從兩個數據就可以看出。

2019年(修例風波發生前),“全球微笑指數”顯示,在29個國家和地區中,香港得56分,排名倒數第四,遠低於全球平均得分80分;

2022年,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報告顯示,在全球172座城市中,香港位列全球生活成本最貴城市第3位。

也就是說,香港社會的不開心是普遍的,一般情況下,香港服務人員在內地客面前表現的所謂“不友善”並非區別對待、因人而異。

有人戲言,香港服務業的服務態度可以用三句話概括:高端領域高級服務,中端領域低級服務,低端領域沒有服務。

而這種服務水平的差異,跟顧客操什麼語言無關,是不是香港人或外國人無關。這只是香港服務業的常態和一貫面貌。那些在內地客面前態度不好的服務人員,往往在面對本地客時也一樣。

當然,這是香港服務業需要注意和改善的問題,但在香港待久了,人們也不會因此大驚小怪。

畢竟,大家都不容易。



在香港說普通話是否會被歧視的問題,則簡單很多。

內地客來香港,或問路,或購物,或吃飯,口操普通話,香港人並不以為新鮮。

在面對內地客或內地人時,一般香港市民的反應是調整語言,也用普通話回應。但因為“識聽不識講”的人大有人在,相當一部分市民也會選擇用粵語回應。

因為聽不懂粵語,便覺得港人傲慢,這是一種常見的心理反應,本也無可厚非。但因此夸大分歧、渲染矛盾,就屬於典型的“玻璃心”了。

很多在香港生活數年乃至十幾年的內地朋友,一直用普通話在本地生活,遭受歧視的情況並不常見。實則,在香港待久了,反而會越來越理解香港社會,看到香港市民良善、友好、熱情的一面。

因為自己的不自然揣測別人的惡意,因為自己的不自信妄斷別人的傲慢,有文化沖突問題也有個人認知問題,是防備心理下產生的芥蒂心理,因此滋生的很多困擾都屬於虛妄的想象。

內地客來香港,可以更大方些。


網紅小視頻經剪輯加工,渲染兩地矛盾,得到廣泛傳播,折射了不少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看待香港,如何看待今天的香港。

早在2020年7月,靖海侯就寫過《人心回歸藩籬:香港與內地的“雙向誤解”》一文。文章指出:

回歸以來,基於對香港非法“佔中”特別是修例風波的刻板印象,不少人在看待香港、香港人上,正犯著和一些香港人看待內地一樣的錯誤,有誤解,有偏見。他們把從負面新聞報道中看到的香港,視為香港的全部;把香港個別人歧視內地人,視為香港人的普遍心態。

出差旅游時看到的和感受的香港,則會因環境的陌生、語言的隔閡、人情的淡漠,產生一種莫名的排斥感,拉大心理的距離。

因為曾經的政治問題,內地一些人對香港產生了認知上的偏差、情感上的障礙。他們從愛到恨,從關注到麻木,從重視到不屑,從一個極端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文章的一個結論就是:存在於兩地之間的“認知藩籬”,造成的“雙向誤解”,讓信任變得脆弱,溝通變得困難。

然而,從2019年到現在,香港大破大立,已然由亂到治。盡管香港社會的政治基礎、社會生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改良,但內地同胞也可以刷新對香港的印象了。

到今天這個時候了,還炒過去那些冷飯,順著和過去反中亂港勢力一樣的邏輯制造渲染兩地矛盾,甚至簡單地以此博取流量、吸引關注,絕不是對香港理性客觀負責、對粉絲負責的態度。

放心吧!除非遇到極少數對內地人心懷敵意的人,那些普通的香港服務人員不會甚至懶得給你“翻白眼”。

關鍵是,自己別虛,睜眼看香港,升級自信並進化自己的認知。


經歷多年動亂、三年疫情,香港正在復常路上全速奔跑。

內地客來香港,香港社會既盼且喜,歡迎是一定的。

網紅小視頻反映的問題,也不是一無是處。對於香港特區政府和香港社會來說,也可以有所警示:

——推廣普通話,別泄勁,特區政府官員先帶頭說起來,讓人有賓至如歸的感覺,打造環境友好型社會;

——講好香港故事,別只盯著海外,對內地和內地同胞也多下些功夫,讓人看到誠意,感受到香港新的精氣神。

對內地一些人來說,也是如此:

——尊重香港的社會文化和語言習慣,別敏感多疑,動輒上綱上線;

——香港國安法制定實施後,西方反華勢力正不遺余力、不擇手段地唱衰抹黑香港,自己人就不要在客觀上助攻了。

靖海侯曾反復說過一句話:香港由亂到治,開啟了香港的“二次回歸”。這回歸,一定不會在彼此的誤解中實現,一定會是在團結大多數中實現。

這話,適用於香港內部,也適用於兩地之間。

總之吧,大家都是同胞,別見外!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