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靖海侯:駐港幹部“啟示錄”

靖海侯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3–04–12 17:54

2016年赴港時,已近香港特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尾聲。後來,便發生了候任議員宣誓辱華事件。那一天,我坐在面對維港的辦公室裡,看到了電視上他們的“表演”,看到了辦公桌前同事們的義憤。

還記得當時同事說的一句話:“我們正負重前行!”


五年過去,又將迎來香港特區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此時的香港,情勢逆轉,形勢改換,態勢清晰,歷經一年來有力的撥亂反正,時與勢已經站在了歷史新的一邊。前兩天,曾經的同事離港回京,已是一副卸下疲憊的樣子。

他說:“萬分留戀,了無遺憾。”


“一國兩制”事業的香港篇章,無數人在書寫,駐港幹部亦是其中之一。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帶著使命而來,他們身受重托、肩負責任,在“一國兩制”的香港試驗場戰風斗雨;帶著情懷而來,他們遠離故土、捨棄舒適,在全新社會環境和工作條件裡櫛風沐雨;帶著希望而來,他們體察港情、傾聽民意,一直在與香港同胞同風共雨。

香港每個刮起“風球”的日子裡,如果統計正常出勤人數最多的辦公樓宇,一定有西環的干諾道西160號;香港的每個周末,如果統計照常上班人數最多的物業小區,一定有灣仔的跑馬地宿舍。

內地放假,他們按香港工作時間值守;香港放假,他們按內地工作時間忙碌。正是駐港幹部365天無休不止的勤勞與付出,才讓中央出台的惠港政策成型和落地,才連接起750萬同胞與14億國人,使兩地同頻共振、相向而行。

2019年修例風波時,他們亦曾置身險境、遭受埋怨,但他們始終記得自己是誰、自己在哪裡、自己將向何處。

與香港、與香港市民“行埋一齊”(走在一起),正是他們最真實的狀態、最可愛的姿態、最堅毅的身影。


2019年修例風波時,他們亦曾置身險境、遭受埋怨,但他們始終記得自己是誰、自己在哪裡、自己將向何處。圖為2019年7月21日,民陣再發起721反修例遊行,遊行人士及後前赴中聯辦示威,晚上中聯辦外的人群繼續增多,最後包圍和衝擊中聯辦大樓。圖片:香港01

721當晚,示威者在中聯辦大樓外的石牆壁上寫上「支那」的侮辱字眼,並向國徽投擲墨水彈,國徽被塗污半黑,反映爭取民主人士對中國及其幹部的憎恨,究竟在中聯辦裏面工作的人是否如他們眼中的邪惡?圖片:網上



他們很多都是我相熟的朋友。

駐港幹部A,2016年初識時尚有一頭濃密烏黑的頭髮,早前再見時已兩鬢斑白,而他與妻子已兩地分居7年。

駐港幹部B,小孩還在襁褓中就離開北京,再回家時孩子已不敢相信眼見的這個男人就是傳說中的爸爸!

駐港幹部C,在港5年走遍了香港的大街小巷,每逢內地朋友來訪,總是滔滔不絕介紹這裡的風土人情,臉上的那種喜悅,好像在講述著自己的故鄉。

駐港幹部D,辦公桌上從來都是一摞摞的文件,辦公椅背上從來都放著一個暖水袋。

駐港幹部E,離任兩年了,附近7.11的店員仍詢問其近況,加油站的職員仍記得其愛好,好幾次對人說:他該回來了吧?

正在這裡的,一年匆忙;已經離去的,一生牽掛。投身傾情於此,便不曾漂浮、不留遺憾、不會忘記。


楊健先生便曾是駐港幹部中的一員。

2013年赴港,2020年離港,作為中聯辦前副主任,他在香港整整呆了7年。

7月15日,香港大公文匯網刊發消息:“書寫‘東方之珠的文化傳承與深情厚誼’  楊健著《風雨香江情與思》在港首發” ,該書是楊健在香港任職期間觀察社會、體悟生活、探究文化、追憶往昔的文章結集。

香港中聯辦前副主任的書,駐港幹部的書,尚冒著熱氣、帶著露珠的書,正是了解研究香港這座城市、了解研究香港駐港幹部這一群體的最好素材。

於是,接下來,我找到了這本書。

於是,僅用兩天時間,我便讀完了這本厚達400餘頁的著作。

書的封面上,畫了一扇窗戶。正是透過這“窗戶”,我看到了楊健先生7年的奔波和努力、7年的體察和思考、7年的收獲與富足。

也正是透過這“窗戶”,我看到了駐港幹部的付出,看到了干諾道西160號的群體影像。

走進這本書,我們就走近了他們,對他們就有了更立體、形象、飽滿的認識。


香港中聯辦副主任楊健(前)。資料圖片
1984年畢業於江西大學中文系的楊健是記者出身,畢業後進入新華社江西分社,歷任採編副主任、主任、副社長等職,1996年出任新華社江西分社社長、黨組書記,2000年調任新華社廣東分社社長等。2013年,楊健調任香港中聯辦副主任。2020年4月,楊健已經年滿61歲的退休年齡,故不再擔任中聯辦領導職務。靖海侯說:「2013年赴港,2020年離港,作為中聯辦前副主任,他在香港整整呆了7年。」。圖為楊健在港工作時的照片。圖片:頭條日報


《風雨香江情與思》是楊健先生的作品集。59篇文章,無一講述的不是情懷。

第一輯“香江情緣”,楊健先生寫了19個人物,有國學大師饒宗頤 、攝影大師陳復禮,有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有電影明星夏夢、成龍,還有文化名人、社團領袖、宗教人物、諾獎得主、大學校長等。以親身見聞的生動細節,讓他們走到了讀者的面前。他在寫人物,也在寫自己,寫出了一名駐港幹部的見賢思齊。

第二輯“獅山擷翠”,楊健先生談了17種香港風情,食粥記、排隊記、看牙記、購物記、海泳記、風球記……透過市民生活的衣食住行,講述了香港人的專業精神、管理經驗、服務理念和規則意識,更揭示了中華文化在香港世代相襲、百業相續、融入血脈的不絕傳承。他呈現了對香港的獨特觀察,也呈現了在香港的用心融入,寫出了一名駐港幹部的腳踏實地。

第三輯“維港觀瀾”,楊健先生論了17種觀點,闡述香港的變與不變,批駁“港獨”的歪理謬論,揭露反對派的“民調”玩法,建言灣區發展,呼喚政策落地。以明辨是非、澄清謬誤,以在風雨飄搖、眾聲喧嘩中的從容自信,他寫出了一名駐港幹部的意志和底氣。

第四輯“北望憶思”,楊健先生談兒時夢想,講求學經歷,記傳媒往事,追憶父母,寫出了一名駐港幹部最樸素的情感、最真實的人格、最誠摯的付出。

書裡面,盡是家國,盡是人生,盡是對事業、對責任、對人對己的不辜負。

可以說,《風雨香江情與思》打開了人們想要了解香港的一扇窗戶,打開了人們想要了解駐港幹部的一扇窗戶,也打開了駐港幹部做好香港工作的一個視角。


《風雨香江情與思》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於7月14日在香港書展首發。圖片:文匯報


怎樣做好一名駐港幹部?

中央有要求,香港有期待,個人有體悟。

結合在港期間的觀察思考,結合香港朋友的建議諫言,亦結合這本書提供的視角和啟示,或許有以下一些答案:

交往港人要誠。走出“同溫層”,走進普通人,擴大“朋友圈”,擁抱“陌生人”,把少數反中亂港分子與廣大香港市民區別開來,看到香港愛國愛港的大多數,相信香港愛國愛港的大多數;“求大同,存大異”,劃出最大同心圓,以溝通減少分歧,以真誠溫暖人心,以尊重贏得認同。

觀察港情要實。睜大眼睛去看,豎起耳朵傾聽,不頤指氣使,不坐而論道,更多“走過去”而非“喊過來”,用腳去丈量香港這片土地、感受香港這片土地;不停留在表面,不人云亦云,始終理性辯証看問題,尊重港人價值理念、貼近港人思維方式,正視社會矛盾、找准社會症結,反映市民訴求、回應市民訴求,有言也有行,報喜也報憂。

面對挑戰要穩。大是大非上有敏銳性、判斷力,領悟、執行中央決策說一不二;胸懷“國之大者”,牽掛“港之大者”,始終朝著“一國兩制”香港實踐既定目標任務前行,在風雨中相互加油,在黑夜裡人人發光;相信可以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努力,推進香港人心回歸,建設香港美好前景,相信自己正在與香港750萬同胞一起創造東方之珠新的歷史。

去年6月,我發表了《中聯辦的“香港地位”》一文。文中說:

香港社會裡,需要中聯辦人的身影,
在餐館裡,在公屋裡,在校園裡,
潛行、深耕,
把自己融入人群與時間。

駐港幹部,且潛行,且深耕,且把自己融入人群與時間。


圖為2020年1月6日,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履新見記者,成為第一位在上任時便邀請傳媒進入中聯辦大樓內發表講話的主任,他承諾日後會與傳媒交流。 圖片:中聯辦



駐港幹部不容易,駐港幹部可以有更好的作為。

來到了香港,就要扎根在這裡,不選擇漂浮,不以為過渡;就要走出辦公樓,走到市民中間,同他們一道在風雨中穿行,一同見証風雨過後最美麗的彩虹。

2020年國慶節,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到香港基層社區慰問。2021年7月,香港中聯辦組織18支隊伍共300個小組的義工團,分赴港島、九龍和新界,探訪居屋、公屋、劏房市民和新移民、少數族裔等1500戶基層家庭,開展“溫暖關愛進社區”活動。

他們,今天,正在以這樣的姿態與香港同行。


靖海侯
內地知名博客,資深傳媒人。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靖海侯”。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