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港聞】元朗天橋糾纏12年 前議員踢爆泛民 「誤導市民、為反而反」

港聞
已複製到剪貼簿!
透視報
最後更新︰2022–02–10 21:18

香港人記者:Sherry Lee


以泛民主派為首的新一屆元朗區議會,最近通過動議,反對政府的十七億元朗高架行人天橋。此舉令上屆區議員擔心,建橋項目一拖再拖,區內人車爭路的問題最終會癱瘓道路。 

多年來,元朗是全港其中一個人口最密集的地方,街道長期擠擁,人車爭路已成為社區問題。政府建議斥資17億,沿元朗明渠河面,興建一條長540米的巨型行人天橋,橫跨元朗市三條主要幹道,連接西鐵朗屏站及教育路,途中設有六組與主要道路連接的行人上落處。

路政署早於2009年已提出興建高架行人天橋,惟計劃多年來引起各方爭議,更遭泛民主派及五大專業學會聯手反對,並提出造價9億的替代方案。他們批評巨型行人天橋造價過高、引致屏風效應、影響視覺、及阻止市民親水,批評「天價」橋,將由全港市民「找數」,並令社區得不償失。相反,建制派區議員卻認為,架空天橋能大大改善元朗的人流問題, 認為計劃不能一拖再拖。

最終計劃在上屆由建制派佔多數的元朗區議會獲得通過,隨後於2018年6月,路政署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但遭以朱凱廸為首的泛民議員強力反對,更發動市民聯署叫停撥款。政府最終將項目抽起,改為交回區議會商討。去年2月,路政署就項目進行招標,準備展開為期50個月的工程,被指「偷步招標」。於是,在元朗區議會奪得多數議席的民主派人士,去信路政署要求擱置項目。 今年1月,元朗區議會復會,隨即成立「元朗明渠天橋工作小組」反對建橋。

建橋過程風風雨雨,足足糾纏近12年。曾任元朗區議員25年之久的周永勤,對當中的爭議非常了解,他認為,泛民一直誤導了市民,反對建橋。他慨嘆泛民主派「為反而反,以挫敗政府換取成功感,罔顧社區發展及市民的實際需要。」他坦言,若不建行人天橋,元朗區的主要道路將在未來十年癱瘓,天橋亦會因為一再押後,建築成本上升,計劃更難推行。

周永勤在本報撰文(見下稿),逐點反駁泛民反對建橋的理據。在剛完結的區議會選舉,周永勤落敗,不再是區議員了,被問到為何仍要發聲,他說 「我從政及繼續服務社會的心仍未死,仍覺得憑多年累積的知識可發揮實際效用,尤其是不值泛民誤導市民,及強行陷政府於不義。」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在香港推廣「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支持我們 Support us 支持我們

我們會一連兩天,分兩篇文章,刊登他的見解,以下是第一篇。



「元朗明渠行人天橋」的爭議 (一)    

2018年,本土派的朱凱迪在立場新聞發表了題為《留住涼風 起橋三思》的文章,批評「長540米的天橋造價17億,是香港有史以來最貴的行人天橋,每米造價316萬,也暫時是全港最貴」,他指出, 路政署不應該明知有溶洞還去馬,做法勞民傷財。

眾所周知元朗市地底存在溶洞(地層內的空洞),要起行人天橋, 工程費必定貴。最初路政署在區議會提出建議的時候, 指2億是初步的計算,只包括路面建築費,還沒有計算地下溶洞工程的成本,工程要打樁深入地下100米,才能鞏固地基,因而推高造價至17億。 現時的17億是一個甚為寬鬆的預算,裏面考慮的包括堪探地基、進行可行性研究、制定施工方案,及進行施工最少需時兩年以上,期間需考慮工程費漲價的額外開支。


公私營合作  大幅減低成本

有人問, 若建高架行人天橋那麼昂貴,可否用其他方案解決人流問題? 例如收地用以擴闊道路旁的行人路。但大家試想想,現時元朗市內三條主要道路(元朗大馬路,教育路,安寧路)兩旁都是商住大廈,清拆不但影響居民,同時亦要賠償商業損失,所費不菲。另一個方案,就是把輕鐵搬離大馬路到元朗外圍,騰出空間,但這需要在外圍收地,然後再建鐵路,完成也要十多年之後。因此,架空行人天橋是最快及最有效的解決方案

泛民一直主打「造價昂貴」來反對計劃,但這不能成為理據,因為成本問題是可以簡單地解決的:倘若政府採用公私營合作方式,在嚴密監管下,讓投標者負責設計及施工,將大大縮減造價。至於如何推行這公私營合作,我留待下文詳述。 


政府建議斥資17億,沿元朗明渠河面,興建一條長540米的巨型行人天橋,橫跨元朗市三條主要幹道,連接西鐵朗屏站及教育路,途中設有六組與主要道路連接的行人上落處。圖片:路政署設計圖

 

9億替代方案  不能減少人流

民主派及建築規劃界,包括建築師學會、規劃師學會、園境師學會、城市設計學會和測量師學會,一致反對興建行人天橋,他們關注天橋會遮蔽明渠,阻擋觀景。朱凱迪稱,四學會(不包括測量師學會)在2014年提出的9億元替代方案,能大減成本,和減少工程對通風和景觀的破壞,「但被元朗區議會粗暴否決」。 

學會的替代方案是在河道上興建共270米的兩段天橋 (分別180米和90米長)。第一段連接朗屏站到安寧路(横跨安寧路);第二段橫跨元朗大馬路;同時擴闊明渠兩旁的行人路,將明渠興建為河濱公園,成為「香港清溪川」,方便市民「親水」。

當年區議會一致認為學會的方案,未能疏導人流,所以否決,並非他們所說的粗暴否決。學會的9億造價好像很實惠,但只是一個粗略估計,根本不能反映實際費用。 另外,他們的方案總長270米,即原方案540米的一半,若要9億,其實比政府的17億建議更貴,仲要分開兩截。 重點是,他們的方案沒有顧及市民需要,兩條橋分別設於明渠的東面及西面,市民必須上上落落,才能到達目的地。若由朗屏站往元朗大馬路南部,需上落兩次天橋,且路線迂迴。行人會因嫌麻煩而棄用天橋,改為使用就近的交通燈橫過馬路,因此他們的建議是無法達致減少人車爭路的原意。

再者,若使用明渠兩岸作行人通道,根本無需在渠面建橋,連接朗屏西鐵站至横跨安寧路,索性只建'橫跨每條馬路之天橋,更短更平!另外學會聲稱可貼岸邊起橋,但他們未有掌握溶洞分佈情況,便假設可貼岸建橋,證明靠估。


乾旱氾濫  明渠根本不能親水

泛民反對行人天橋的另一個爭拗點,是天橋會影響市民下到明渠「親水」。這說法非常無知。大約10年前, 就如何善用位於元朗市中心的明渠,民建聯倡議效發南韓「清溪川」,把河面美化為親水公園,順道發展沿渠兩旁作為休憩徑,再配合綠化明渠兩岸及石屎河床,「構思相當優美」!

但其實這個「親水」方案是完全不可行的。 

第一,明渠大部分時間流量不足, 根本不能做到「溪水長流」的效果。明渠是一條防洪渠,作用是收集市內路旁的雨水,及上游的河溪水的。在旱季,其流量很少,水流會被渠中間的「旱季截流道」吸納,並由水泵排出后海灣。

當時,為解決明渠全年大部分時間流水量不足的問題,某些議員竟然建議「以水泵引水至上游」,在水流到達后海灣前的水壩時,用水泵重新引水到上游,以造成「元朗清溪川」流水淙淙的景象,讓市民體驗親水文化。在旱季, 他們很大可能會用東江水泵水到上游,做水流效果。他們可知所需電費為何? 需要動用買回來的東江水倒錢落海嗎?一旦水塘存量緊張,是否暫停水景觀賞?

第二,暴雨隨時令明渠泛濫。因氣候變化, 過去25年間,元朗明渠已發生3次洪水泛濫,水位淹蓋行車路。就算水位僅達明渠深度的1/5,帶有淤泥的污水,可使原來「美侖美奐」的親水公園化為烏有,洪水亦會為遊人帶來危險,怎樣親水呢?

一個本身綠化的計劃,最後要用大量電力,甚至食水,運作,極之破壞環境,這是否十分諷刺呢?  


天橋堵塞通風廊?

有專業團體指「元朗明渠行人天橋」一旦建成,將產生屏風效應,又會令天然風難以由高空吹落地面,使元朗市中心的南北通風廊遭堵塞。 朱凱迪元朗團隊說天橋會令元朗市中心「熱上加熱、逼上加逼」。 這個指控亦有誤導成分。 路政署已表明天橋的闊度約7米,以元朗明渠闊度約30米,加上兩旁行人路後的總闊度是40米,行人天橋僅佔通風廊闊度的1/6,根本不會產生屏風效應。

另外,學會指出,政府建議建橋的位置附近人流不多,質疑其用處。雖然現時元朗人車擠擁的地方主要集中大棠路等地,與現時政府建議興建橋的位置差三百多米,但隨著圍繞朗屏站的多個發展項目、元朗南發展,及更多人使用輕鐵與西鐵,將使朗屏站成為元朗對外的交通核心。 同時,沿三條馬路兩旁的四十年以上唐樓,在未來二十年,有很大機會被重建為高樓大廈,到時朗屏站附近的人流必大大增加,實有建橋的必要。

由於泛民提出的反對「理據」震震有詞,元朗居民難以分辨真假,難怪朱凱迪的元朗團隊在2018年發起的「叫停聯署」,要求立法會擱置撥款,竟然在24小時內收到1,000個簽名,導致天橋項目至今仍膠著。


幹道將癱瘓  市民應三思

有人會問, 興建跨越三條幹道的行人天橋有逼切性嗎?

以元朗市目前的人流,即使行人路擠迫,表面上仍看不到建橋的逼切性。可是,在十年後,隨著多個大型規劃陸續入伙及上馬,包括洪水橋、唐人新村、元朗南等新發展區、大橋村發展、東頭工業邨改為商住用途,以及朗屏站上蓋及週邊物業的興建等,元朗市中心的人流車流將大幅增加。若仍然拖延天橋的興建,到時人車(包括輕鐵)爭路,意外頻生,泛民政客的矛頭必指向政府,從而激起民怨。 

再者,如果工程一拖再拖 ,工程費會一直飆升, 天橋的建築成本會越來越貴,再落實興建會更難了。為了避免上述三條幹道陷於癱瘓,架空行人天橋是事在必行的,未雨綢緞還是臨渴掘井?希望市民三思! 


周永勤

自27歲起一直連任元朗區議員,至本屆剛卸任,服務該區25年。親身參與及見證天水圍的開荒及轉變。曾經是自由黨議員,現在無黨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報立場。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Become a member to read the full article. 歡迎加入會員,閱讀全文。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We sincerely invite you to register as a member of True Report to proceed with reading our content “for free” 我們誠意邀請您註冊成為《透視報》會員,從而繼續「免費」閱讀我們的內容。
免費註冊 Register for free 免費註冊
已經註冊? Already register? 已經註冊?
登入 Sign in 登入
已複製到剪貼簿!
0 所有留言
最新
最舊 最多投選
Inline Feedbacks
View all comments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Support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支持「中肯持平」傳媒理念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 True Report is establishe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through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in Hong Kong. To realize this media dream, we need your support. Please join True Report’s journey NOW, in just one minute, you can take part in promoting "fair and impartial" journalism. 《透視報》的創立是要改變現狀,在香港推動「中肯持平」的傳媒理念。為了實現這個傳媒夢想,我們需要您的支持。請立刻與《透視報》同行,只需一分鐘時間,您便可以參與推廣「中肯持平」理念!